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內(nèi)容:
課本P23頁例1,練習五第1~3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過比較分析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體驗到可以用多種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訣求商的簡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2、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 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學會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多種方法求商。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圖,講述猴媽媽給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看圖,思考問題:小猴摘了幾個桃子?猴媽媽準備分給幾只小猴?
2、 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組動手分一分,并說說分的過程。
(2)、小組合作,交流方法。
3、 我們通過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給4只小猴。如果我們不動手分,那該怎樣想呢?
4、 學生交流想法。
5、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6、 12÷3的商是幾?你是怎樣算的?
7、 學生匯報并說明解題思路。
8、 小結。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 引導學生完成第24頁的“做一做”第1題。
(1)、要求學生利用口訣獨立解決,并想想這些題目有什么特點。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匯報。
2、 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
學生認真觀察圖,說說圖意。然后獨立完成。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2、3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讀乘法算式。
難點: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每個學生準備20根小棒。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出示游樂場圖
師:小朋友們注意看圖,游樂場不少小朋友都去過,那里有不少的數(shù)學知識,動一動腦筋把它們找出來。先看圖上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在做什么?
學生觀察畫面,自由發(fā)言,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引導。解決問題
算一算,小火車上坐了多少人?過山車上坐了多少人?5個小吊車的車廂呢?
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4.師:小朋友們,要分別算出玩各種游戲的人數(shù),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有其他方法嗎?那么就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去尋找。
新課
擺圖形游戲
要求:A用準備好的小棒,擺出你所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B擺好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C同桌交流,把算式寫在紙上。
引入乘法
指名學生說加數(shù)相同的算式,教師板演。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每個等式中的加數(shù)都相同。
師:算幾個相同數(shù)連加,除了用加法外,還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乘法。(板書課題)
以3+3+3+3+3+3=18為例,教學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師:這個連加算式表示什么?(6個3連加的和是18)
師:求6個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教學乘號的寫法)
師: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讀乘法算式,63=18讀作六乘三等于十八。用乘法算6個3連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寫加數(shù)3,寫件36=18這個算式怎樣讀(板書)
4..嘗試
請學生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指名回答,完整板書。
5.小結:比較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得到:求幾個相同數(shù)連加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三。練習。
指導讀書P46上半部分,并質(zhì)疑。
書P46做一做
讓學生說圖意,明確計算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在蕩秋千
獨立填寫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指名校對,并說說算法及想法。
3練習九第1題
看清圖意,獨立完成。
組織交流。
4.練習九第4題。
觀察圖意,確定()里分別填幾。
獨立填寫乘法算式及讀法。
指名校對。
5.乘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1)45635224
33265543
開小火車讀、齊讀等形式。
(2)5乘42乘74乘89乘1
指名4人板演,其余寫在紙上,并校對。
6.下面哪些算式可以直接改寫成乘法算式?指它寫出來。
4+4+43+5+76+6+6+62+2+2+2+2+2
四。小結。
1.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什么知識?
2.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幾個相同的數(shù)連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寫乘法算式時,要明確相同的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這樣的加數(shù),在這兩個數(shù)中間寫上乘號。讀乘法算式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讀。這節(jié)課,每個小朋友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乘法知識。
五。作業(yè)
《隨堂練習》P31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記錄,討論一周上學時間的實踐活動,感受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初步的記錄時間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2.了解一些初步記錄數(shù)據(jù)的活動方法,初步體驗數(shù)據(jù)的隨機性,并進一步理解與時間相關的內(nèi)容。
3.結合上學時間的現(xiàn)實情境,發(fā)展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記錄,討論一周上學時間。
教學難點:
體驗數(shù)據(jù)的隨機性。
教學過程:
一、議一議。
1、問題1是思考討論,讓學生提出實際記錄一周上學所用時間的任務要求,并要求學生思考每天上學用的一樣嗎?。
2、問題2是針對如何記錄時間進行討論。
教科書提到兩個關鍵點:
(1)首先要記錄從家到學校除出發(fā)的時間幾時幾分,在記錄到達學校門口時幾時幾分,要保證兩個時間節(jié)點都要記錄下來。
(2)如果不能用同一塊手表記錄時間,就注意要把家里的表和學校的表根據(jù)廣播里的時間調(diào)成一致的。補評:
(3)注意排除一些影響準確記錄的因素,數(shù)據(jù)記錄也要及時,認真。
3、學生與同伴交流記錄單,介紹自己喜歡的`吉祥物。
二、做一做。
在討論的基礎上,為了能讓學生正確順利的完成時間記錄任務,安排完成了淘氣的記錄表的活動。幫助淘氣填表的過程,將促進學生進一步明確和熟悉利用表格記錄信息的方法。
三、想一想
主要目的是組織學生展示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對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信息。
四、自我評價
引導學生結合整個活動過程評價自己的學習結果。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動手制作、畫,認識軸對稱的概念,知道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2、 能找出軸對稱圖形中的對稱軸。
3、 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觀察、動手制作、畫,認識軸對稱的概念,知道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
軸對稱圖形
教學過程:
一、認識軸對稱圖形
1、 欣賞上海建筑(大劇院、盧浦大橋……)
(1)比較它們的左邊與右邊。
(2)揭題:像這樣,左邊與右邊都對稱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2、 生活中,你還看到過像這樣的軸對稱圖形嗎?
3、 判斷(探究題2)
二、認識對稱軸
1、 做一個軸對稱圖形(蝴蝶),驗證其特征。
(1)展開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兩個翅膀疊合在一起,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小結:①軸對稱圖形對折后會重合。
②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我們叫做這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軸對稱圖形都有一條對稱軸。
2、 指軸對稱圖形(蝴蝶)的對稱軸。
3、 找對稱軸。
找出剛才我們欣賞的圖片中的對稱軸。
4、 畫對稱軸
找一找、畫一畫它們的對稱軸。
5、 判斷(題5)
圖中哪些紅線是對稱軸?
三、探究、畫軸對稱圖形
畫出它們的另一半,使它們成為軸對稱圖形(題4)
(1)獨立完成。
(2)演示核對。
四、動手制作軸對稱圖形
動手制作松樹、紅心、星星……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熊購物”的情境,發(fā)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后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到書寫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
3.引導學生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能正確進行乘加、乘減兩步式題的計算。
4.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思考,書寫規(guī)范,計算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法:
交流研討、師生探究。
學法:
小組合作、交流研討、師生探究。
教學重點:
掌握先乘法,后加減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方法。
教具準備:
主題圖
教學過程:
(事先出示課題和主題圖)
一、創(chuàng)設情境獲取信息
師:“春天來了,小朋友們喜歡去郊游嗎?小動物們呀和你們一樣,也非常喜歡去郊游!今天,小熊哥倆商量好了要去大龍?zhí)丁D銈兦疲∷鼈冋诔械氖称穼9袂埃瑴蕚滟徺I香甜可口的食品呢。現(xiàn)在,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說說圖上有哪些數(shù)學信息呢?”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加混合算式的運算順序,學習脫式的書寫方法。
1、猜想小熊胖胖的購買方案。
師:“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從圖上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信息,那么你們能不能猜一猜小熊胖胖想買些什么東西呀?誰來猜?誰再來猜猜?恩,這些購物方案都很不錯!但只有__猜中了小熊的心思,小熊胖胖呀,就是想買4個面包和1瓶飲料。”(貼示:我要買4個面包和1瓶飲料。)
2、解決問題,交流算法。
師:“那么,你們能不能根據(jù)有關的信息,幫小熊胖胖算出買4個面包和1瓶飲料,一共該付多少錢呢?(板書:該付多少錢?)請小朋友們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找到需要的算法,請學生板演。)算完的同學可以在小組里交流各自的算法。”
3、聯(lián)系主題圖理解算式的含義及運算順序。
師:“咱們來看黑板上的同學列的算式,先看這一種分步的列式方法,誰能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這種列式方法(口算綜合)是__做的,請你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a.若學生先畫橫線則問:你畫的這一橫線表示什么?b.若學生沒有畫橫線則說:老師給你畫上橫線表示你是先算這一步的。)(師畫橫線)再算什么?”
4、探究分步式與綜合式的關系,介紹脫式的書寫方法。
師:“咱們再看看,這種算式實際上是把這兩個分步式怎么樣了?哎!是把這兩個分步的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了。可是老師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在分步式當中有一個得數(shù)12,而這個綜合式當中有沒有12?咦!12哪去了?哦!被3×4代替了。在口算3×4+6時,得在腦子里記住3×4的積是12,才能算出得數(shù)是18,容易出錯還不方便檢查。所以,為了讓大家清楚地看到運算順序和計算過程,便于檢查,聰明的數(shù)學家發(fā)明了脫式。在我們數(shù)學書12頁上就有3×4+6的脫式寫法,請大家先找到小淘氣的這種算法,然后動筆幫小淘氣填寫空格,填完后仔細觀察,書上脫式的書寫與我們以前學的有什么不同?對!計算的時候不是把等號寫在算式的右邊,(擦掉板書:=18(元))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個數(shù)字3出一格的位置上寫等號,(板書)先算哪一步,就要把得數(shù)寫到這一步的下面。沒有參加運算的數(shù)字和運算符號要位置不變地照抄下來,然后再另起一行算第二步12+6=18。計算結果有單位的別忘了寫單位,該答的時候要答。”(全班齊答。)
5、分析“乘在前,加在后”的算式與“加在前,乘在后”的算式的異同,體會運算順序的重要性。
①若學生板書出6+3×4=18(元)則直接問。②若學生沒有這種板書,則讓學生通過看書學到這種算法。
師:“6+3×4與3×4+6一樣嗎?觀察看看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師:“你們想想6+3×4,能不能先算6+3的和再去x4?為什么呢?所以說,計算時,先確定運算順序很重要,運算順序錯了就會造成嚴重錯誤。
6、學生試用脫式計算6+3×4。
a.指名板演,其余學生觀察。
b.引導學生評價:提建議或談談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在用脫式計算時注意了什么問題?
7、總結算式名稱和運算順序。
師:“同學們再次觀察6+3×4與3×4+6這兩個綜合算式,a.先觀察它們的運算符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像這樣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乘加混合算式。b.再觀察他們的運算順序,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正像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在計算乘加混合算式時,我們就是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板書:先乘后加)的順序進行計算的。”
8、學生舉例乘加混合算式,說出運算順序。
(二)探索乘減混合算式的運算順序,熟悉脫式的書寫方法。
1.引出問題。
師:“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小熊胖胖最喜歡吃面包和飲料,而小熊樂樂呢?它呀!想了老半天,最后還是決定拿20元去買3包餅干,(板書:買3包餅干,)請你們幫它估計一下20元錢買3包餅干夠嗎?還會剩錢嗎?你能不能算出售貨員應找回多少錢呢?(板書:應找回多少元?)”
2.解決問題,交流匯報。
師:“請小朋友們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算式以及發(fā)現(xiàn)。”(教師巡視,請學生板演。)
師:“20-4×3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計算時應該先算什么,(師畫橫線)再算什么?能不能先算20-4?為什么?”
師:“20-3×4與6+3×4在運算符號上有什么不同?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猜一猜,像20-3×4這樣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啊?像這樣有乘法,又有減法的混合算式,就叫做乘減混合運算。在計算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板書:先乘后減)”
3、學生舉例乘加混合算式,說出運算順序。
三、拓展練習
1.第13頁‘試一試’第2題
師:“其實啊,小熊是一個讒嘴的家伙,它想買的東西呀,可遠遠不止3包餅干,下面,大家看這些算式(板書第13頁‘試一試’第2題的3個算式,學生逐一回答。),結合小熊購物圖想一想,小熊還要買的東西是什么?”
2.“猜心思”游戲。
師:“看來同學們都挺了解小熊的,都猜出了小熊的想法。下面呀,我們要做一個游戲。游戲是這樣的,請每個同學根據(jù)小熊購物圖,寫一個綜合算式,然后請你的同桌根據(jù)你寫的算式,結合小熊購物圖,猜一猜你想買什么?”
師:“告訴老師,同桌猜出你的心思了嗎?有的同學猜出來了,有的同學沒猜出來的,那么沒猜出來的請把你的算式說出來,讓我們一起來幫你猜猜吧!(教師把算式板書出來),請注意觀察。誰能猜出__想買什么?__你說她猜得對不對?把你的心思再告訴大家一次吧。還有的同學,同桌沒有猜出你的想法,課后咱們繼續(xù)練習,好嗎?”
四、回顧反思,梳理總結。
1、師:“這節(jié)課啊,咱們幫助小熊解決了那么多的問題,看!小熊正在高興地向你致謝呢!”
2、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你一定有很多收獲吧?誰愿意把你的收獲跟大家說一說?你能不能告訴大家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要先乘后加?什么樣的情況下要先乘后減呢?”
3、師:“看來呀,咱們今天的收獲還真不少!小熊出來了那么久,它也該回家了,在臨走之前,它還有一句話要提醒大家。請注意聽喲!‘小朋友,今后在計算乘加混合運算的時候,要先乘后加,在進行乘減混合運算的時候,要先乘后減。’記住了嗎?”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內(nèi)容:
青島版五年制二年級下冊第91~92頁。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探索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一次進位筆算方法的過程,掌握筆算方法。
2、通過在生活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經(jīng)歷數(shù)學化的過程,來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并感悟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感受大海的富饒,感受勞動者的快樂、幸福,懂得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一次進位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信息及問題板貼。
教學過程:
課前:
1、播放有關《大海》的錄像。
2、交流看到了什么。
一、情境引入:
師: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帶同學們到海水養(yǎng)殖場去看看,幫助漁民伯伯解決一些問題。
(課件出示情景圖)
師:請看大屏幕,漁民伯伯、阿姨們在干什么?
生1:種植海帶,放養(yǎng)螃蟹。
生2:運送蝦飼料,放養(yǎng)扇貝。
師:再仔細觀察,你能發(fā)現(xiàn)那些數(shù)學信息?
生:每條繩上夾29根海帶苗,已夾好3條繩子。
師:根據(jù)這組信息,能提什么數(shù)學問題?
生:一共夾了多少根海帶苗?
師:還有別的信息嗎?
生1:一籠養(yǎng)8只螃蟹,共112籠。
生2:可以求112籠共多少只螃蟹?
生3:蝦飼料每袋414千克,4袋多少千克?
生4:每籠裝125只扇貝,5籠共裝多少只?
師:船上有幾籠呢?
生:船上3籠,另外2籠正往海里放。
二、解決問題
師:觀察很仔細。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
(板貼海帶的信息和問題)
師:誰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題,課件出示海帶的信息圖。
師:怎樣列式?
生:293
師:你想怎樣算?
生1:估算。
生2:我想口算。
生3:還可以列豎式。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
生獨立計算,師巡視。
師:誰來給大家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估算的,29≈30,303=90,所以293≈90。
師:293的準確結果比90大還是比90小呢?為什么?
生:因為29比30小,所以293的準確結果比90小。
師:同學們同意嗎?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七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nèi)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內(nèi)容包括有余數(shù)除法的認識和有余數(shù)除法的豎式計算,以及一次實踐活動。在教學時,應該根據(jù)知識的系統(tǒng)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注意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經(jīng)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xiàn)象抽象為有余數(shù)除法的過程,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
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抽象、概括等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可以發(fā)展他們的抽象思維。學生通過操作、學習,能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并會計算有余數(shù)的除法。
2.能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試商的方法。
教學課時:四課時
第一課時有余數(shù)除法的認識
教學內(nèi)容:課本第1~2頁的例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3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抽象出有余數(shù)的除法,初步體會和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使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抽象出有余數(shù)的除法,初步體會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
教具準備:小棒、圓片、三角形。
本文由用戶楓葉分享,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