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設計 篇一
之五
佚名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首都人民群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情景,激發學生熱愛和緬懷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2.學習先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再進一步體會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的寫作方法。
3.學習本課6個生字,10個生詞,并會用“慈祥”、“不約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先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即人民群眾在十里長街上送總理的情景,然后再細致理解人們是怎樣送別總理的。
教學難點 :
1.怎樣先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再細致理解人們送總理時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
錄像帶:人們在長安街送總理的實錄。
主要板書計劃:
送(無比崇敬、無比熱愛、無比沉痛、)
等靈車時 總的概括 人多
個個悲痛
具體敘述 老奶奶
年輕夫婦
紅領巾
靈車到來時 時間 夜幕降臨
靈車 莊嚴、肅穆
人們 心情:無比悲痛
的表 神態:不約而同 站著
現 動作:摘下帽 望著 哭泣
聯想:懷念
靈車開走時 動作:追站著站著
心情:希望希望
作業 設計、安排:
課內:抄寫詞語、體會思想感情、用詞造句
課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周總理的生平及一些故事。
2、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弄清文章結構。
3、初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課前談話
周恩來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從新中國成立起就一直擔任政府總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贏得了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億萬人民聚集在長安街送別總理的靈車,場面十分感人。
二、教師板書課題:十里長街送總理
審題:課題主要意思是“送總理”,“長街”指北京的長安街,“十里”寫街長,實際寫人多。題目的意思:當周總理的靈車經過北京長安街時,首都人民在這里送別總理。
三、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
請同學們體會當時的情景以及人們的心情。
初讀課文,自學本課生字、生詞。
1.劃出不認識的字。
2.利用拼音字典認讀。
3.讀生詞。
4.查字典理解詞語。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讀生詞。
佩著靈車拄著洋槐焦急妻子哭泣矯健慈祥淚痕滿面不約而同
2.哪些生字容易寫錯?
“槐”、“妻”、“矯”,在字形上應注意。
3.理解詞語。
慈祥:(老年人的態度,神色)和藹可親。
不約而同: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
五、標出自然段序號(共四個自然段)
六、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想想每自然段的意思,再想象一下當時十里長街上的情景
七、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品讀詞句,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
一、學生通讀全文
思考:課文先講什么,又講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課文先寫等靈車,又講迎靈車,最后講送靈車。
二、學習第一段
1.指導學生根據層意劃分層次。
第一層:靈車到來之前,長安街上的場面;第二層:人們等待靈車時的動作,神態。
2.理解第一層意思,指導朗讀。
①課文的第一句交待了什么?(天色、天氣:灰蒙蒙,又陰又冷。)寫天氣和人們的心情有什么關系?(襯托出人們的悲痛心情。)讀這一句時要輕、速度可放慢些。
②第二句交待了什么?(人很多。)從課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人很多?(擠滿,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概括路長人多。)
③讀第三句,你能體會出人們的什么心情?
從“都”字用三次,人們佩戴一致,動作一致,反映出人們沉痛的心情也是一致的,不約而同地前來送別敬愛的周總理。
找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3.學習第二層,指導朗讀。
(1)課文具體描寫了哪些人?
一位老奶奶,一對青年夫婦,一群淚痕滿面的紅領巾。
課文是怎樣描寫他們的?反映他們怎樣的心情?
這三句話寫出人們等待靈車時的焦急,迫切希望最后看一眼總理的靈車,盼靈車快來。但他們熱愛總理,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4.指名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心情,然后歸納段意:人們懷著悲痛的心情,等待總理靈車。
5.放等靈車部分錄像,讓學生體會。
6.再讀、練習背誦。
三、學習第二段(二~三自然段)
1.自讀課文并參看教材插圖。
思考:①靈車是什么時候來的?靈車是怎樣裝飾的?②人們眼望靈車,心里想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寫?
2.自學準備后討論。
①靈車是在“夜幕”降臨時來到的。靈車的四周掛著黑色和黃色的挽幛,上面佩著大白花,莊嚴肅穆。
②“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個句子真切地描繪了課文插圖的情景。
“無聲的指揮”是什么意思?“不約而同”怎么理解?
這是反映總理的靈車牽動著億萬群眾的心,使等候在長安街兩旁的男女老少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的一致行動。這句話表現了人民群眾無限懷念周總理的感情。
③“就在這十里長街上……”寫了作者的聯想。同是長安街,同是周總理,同是這些人民群眾,所以聯想自然。人們回顧當年見到周總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總理的悲痛之情。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練習背誦。概括段意:
人們眼望總理靈車,想念總理。
4.放這部分錄像。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第三段,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
一、讀前兩部分內容,回憶上節課的內容
二、指名背誦前兩部分內容
三、學習第三段
1.自讀:邊讀邊劃出表達人們心情和神態的語句。
心情:“牽動著千萬人的心”、“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
神態:“面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
2.指導朗讀。這段課文表達了人們懷念總理的深情,朗讀時,語氣要深沉些,速度緩慢些。這樣更能表達我們對總理的無限深情。
3.練習朗讀。概括段意:靈車已經遠去,人們久久不能離開。
4.放這部分錄像。
四、放完整錄像片
五、指導造句
六、總結全文
課文記敘人們冒著嚴寒在十里長街送別周總理靈車的情景,表達了人們對周總理無限熱愛和沉痛悼念的思想感情。
七、作業
1.練習背誦課文。
2.做課后第3題填空練習。
3.造句。
五年級語文上冊《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設計 篇二
之七
佚名
一、 教學目標
1、 學會12個生字;理解24個新詞語的意思。
2、 理解含義深刻的詞語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動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領袖是永遠值得人民懷念的。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感受人民群眾對周總理逝世無限悲痛,對總理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課文教學掛圖。
四、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
1、通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第一段“等靈車”的場面,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動人情景,熱愛和懷念周總理。
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緊扣語言文字,體會人們失去總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生對當時當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體驗,所以對首都人民送別總理靈車時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 教學準備:課件
四、 教學過程 :
課前組織學生聽詩朗誦——《周總理,你在哪里》
一、 復習導入 :
1、師述:剛才,我們聽的這首詩,是為了懷念總理而作的。你們從課外書、網上查找到了哪些有關總理的故事,請你講述給大家聽好嗎?(說說最令你感動的地方。)
2、學生交流:(可回憶《當飛機遇險的時候》、《手術之后》等學過的課文,讓學生講述《周總理的睡衣》、《一束鮮花》等故事,感受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為下文的學習奠定情感的基礎。)
3、教師板書:總理愛人民,人民愛總理。
4、師深情講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時57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了,噩耗傳來,全國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淚水浸透了。當時,“四人幫”xx集團下了道道禁令,不許人們去悼念,不許人民纏黑紗、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總理的遺體送去火化后,靈車駛往八寶山革命公墓,要途徑長安街。一清早,人民群眾冒著嚴寒,扶老攜幼,擠在長安街的人行道上,含著巨大的悲痛迎送總理的靈車。
下面,讓我們隨著錄音《十里長街送總理》回到令人難忘的那一天,看看這歷史上空前的送葬禮。
(二)放錄音,看錄像。
問:聽了錄音,你的心情怎樣?
(三)釋題:(出示課題)
1、誰能用一句話說說課題的意思?(誰在干什么?)
2、“長街”指什么地方?(橫貫北京東西的長安街)
3、“十里”寫出什么?(街長)這么長的街都擠滿了人,說明什么?(人多)這么多人來送總理,說明了什么?(總理深受人民愛戴)
(四)學習第一段:
師:人們知道總理的靈車要經過長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長安街上,從早晨等到中午,從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讀第一段,找出能說明人民愛總理的詞句。
2、交流:
(1)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從“兩旁、擠滿、望不見頭、望不見尾”看出人多。)
(2)人們的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將要開來的的方向。(三個“都”說明人們愛總理的心情是一致的,為失去總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著。一對青年夫婦,丈夫抱著小女兒,妻子領著六七歲的兒子,他們擠下了人行道,探著身子張望。一群淚痕滿面的少先隊員相互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嗎?
(這兩詞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熱愛、崇敬周總理這一點是統一的。)
C、青年夫婦呢?(板書擠下探著張望)
D、少先隊呢?(板書淚痕滿面扶著踮著望著)
3、你能想象—下他們當時的心理和語言嗎?
4、你還讀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渲染氣氛,好比天也與人同哀,寫出人們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長街上擠滿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們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說說嗎?是有人叫他們這樣做嗎?(自發的)。人們為什么這樣做?(表達對周總理的哀悼)
6、指導朗讀。
7、教師小結:課文通過對老奶奶、青年夫婦、少先隊員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人們對周總理的敬愛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8、歸納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寫誰?他們懷著怎樣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等靈車”這一感人場面,讓我們知道人民對周恩來總理的愛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業 :
1、有感情地讀課文。
2、完成作業 上(1、2、3題)
3、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 教學目標
教學第二、三段,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感情朗讀課文。
(二) 教學過程
1. 復習第一段,進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肅穆,長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萬的人纏著黑紗、佩著白花,靜靜地佇立在長安街的暮色里。他們帶著淚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等待著總理靈車的到來。
2.學習第二段。
(1)過渡:人們從早上等到下午,從下午等到傍晚。夜幕開始降下來,總理的靈車緩緩地開來了。這時,人們的心情怎么樣?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學生按“找句子,圈詞語,說理由,反復讀,悟感情”的方法來學習。
(3)學生交流,邊朗讀邊體會。
重點體會: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無聲地指揮”“不約而同”:寫人們看到總理靈車一致的舉動,從而間接寫出人們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對總理的無限熱愛。
“眼睜睜”寫出了人們望著靈車緩緩前行,想留卻留不住的那種無可奈何的神態,表達了人們共同的心愿:希望靈車停下,多看一眼總理。
“顧不得”既反映了人們十分珍惜這一去不返的歷史時刻,又表現了人們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渾然不覺。
(4)試著設計一道填空題,加深對這個句子的理解。例如人們的身體——,眼睛———,淚水——,都是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們——;長時間的等待不算什么,人們——;滿面的淚水顧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這長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眾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講,再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既然是非常“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贊美的語言,但為什么幾個同學朗讀的語調反而低沉,聲音反而輕了呢?
(6)是啊!這些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然而今天總理卻已靜靜地躺在靈車里。我們再也看不見他那矯健的身影,聽不到他那爽朗的笑聲,這更增添了人們心中的悲痛。
(7)一齊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3.學習第三段。
(1) 總理與人們心連心。靈車緩緩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人們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時此刻,人們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讀課文,在讀中找句子,圈詞語,說理由,反復讀,悟感情。
(3) 學生交流,重點體會:
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表達了人們不忍與總理永別,希望多看總理一眼,希望總理永遠與我們在一起。)
(4)如果此時此刻,你也站在長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會怎么想?
(5)靈車終于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對這二行動,你是怎么體會人們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4、小結學法,總結全文。
5.作業 :
作業 本第4題。劃出課文中使用“反復”的句子,體會人民送總理的心情,知道反復的作用,仿寫一句話。
五年級語文上冊《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設計 篇三
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時,我分步進行。第一步,反復閱讀與再現相結合。我指導學生在課文還沒有完全記住前,積極進行嘗試再現,回憶不起來時再閱讀。第二步,試背。背誦過程中,如果“卡殼”,應讓學生追憶。不能一“卡殼”,就立即停止學生背誦。第三步,試背。能流利地背誦下來。第四步,采取引背的方式。這樣幾步進行,學生很順利地就背了下來,很順利地就過了關。
五年級語文上冊《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設計 篇四
《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實錄之一
師:首都百萬人民群眾懷著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淚雨與哀號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臨,總理的靈車終于開來了。這時人們是怎樣做的、怎樣想的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讀讀課文的第二段。
(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教師巡視。)
師:這一段里哪一部分寫人們是怎樣做的?誰給大家讀讀這一部分?
(生讀“人們心情沉痛……擦去腮邊的淚水。”)
師:請大家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自學這一部分內容。自學之前,先請大家想想第一段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懂的。
生:我們學習第一段的方法是:首先找出能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詞語,再理解這些詞語,然后體會這些詞語表達了人們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生:我補充兩點。一是我們理解詞語的時候,不僅要理解它的本義,還要理解它在課文中的意思。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理解。
生:我認為還應該強調一點,就是在理解詞語的時候,只有運用我們已經掌握的多種解詞法,才能理解得全面、深刻。
〔在閱讀的實踐中,引導學生歸納讀書方法,并運用于閱讀實踐中,使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讀書。〕
師: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大家總結得很好。請同學們運用以上的方法自學這一部分。
(學生一邊默讀,一邊圈點批畫,教師巡視,隨時了解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師:誰能談談自己重點抓了哪些詞句,是怎樣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不約而同”這個詞語。“不約而同”是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在課文里指人們雖然沒有經過商量,但是“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等這些動作是一致的。
生:(搶答)這里還應該聯系“好像有人在無聲地指揮”來理解。“好像有人在無聲地指揮”,其實是沒有人在指揮。通過第一段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來長安街為總理送行的人不計其數。這么多的人,即使有人指揮,行動也很難統一,何況沒有人指揮呢?
師:老師與你有同感。那千千萬萬的人,即使有人指揮,行動也很難一致,現在無人指揮,彼此的行動卻這么一致。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呢?
生:我從中體會到全國人民同樣愛戴周總理,同樣懷念周總理。
師:對。我們就應該這樣,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認真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生:我有不同意見。說根本沒有指揮是不確切的,我認為是有指揮的。只是這指揮的不是哪一個人,而是人們愛戴、懷念周總理的深厚感情在指揮他們這樣做。
師:有創見!應該這樣理解。只有人們對總理的感情一致,行動才會這樣一致。
生:我還有一點補充。這里的“老人、青年、小孩”,從年齡上強調了周總理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與懷念。
師:說得好,同學讀書多么仔細,考慮問題多么全面。
〔老師隨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去理解,不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還理解了重點詞語所包含的思想內容,體會了內在的思想感情。〕
師:這幾個詞語,我們不僅理解了意思,還體會到它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誰能談談對其它詞語的理解?
生:我還理解了“眼睜睜”這個詞語。“眼睜睜”就是目不轉睛的意思……
師:說得有道理。“眼睜睜”在一般情況下可以理解為目不轉睛。那么在本文除了這層意思之外,還有什么意思呢?請大家再讀讀這一句,并聯系前文體會一下。
〔讓學生在讀書中體會作者的感情,同時掌握聯系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詞語的方法。〕
生:“眼睜睜”比“目不轉睛”還多了一層意思,就是沒有辦法,束手無策。
師:體會得太好了。那么這里用“眼睜睜”和用“目不轉睛”在表達感情上有什么異同呢?
生:用“眼睜睜”和用“目不轉睛”都能表達人們想多看幾眼總理的思想感情,用“眼睜睜”還可以進一步表達人們不忍心與總理分別,想把總理永遠留住的思想感情。
師:體會得太深刻了。當時人們望著總理的靈車,想著總理那矯健的身軀即將化為灰燼,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們又有什么辦法留住敬愛的周總理呢?沒有,絲毫沒有!“眼睜睜”這個詞語把人們這種難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由此看來,有些詞語的理解必須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誰能運用這種方法繼續理解其它詞句?
生:我可以用這個方法理解“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一處。人們望總理的靈車,連擦去腮邊淚水的一瞬間都舍不得錯過,這充分表達了對總理的愛戴與懷念之情。
師:是啊,億萬人民群眾對敬愛的周總理是何等的愛戴,何等的懷念!怎樣讀才能把人們的這種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呢?
生:應該用低沉的語調,輕聲慢讀。
生:以上我們理解的這些詞語,都應該讀得重一些,才能更好地表達人們的心情。
師:說得對。請大家按照這樣的要求練習讀讀。
〔在學生自己練讀的基礎上,教師指名讀,并引導學生評議。〕〔發動學生思考應如何表達感情,既可以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學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感染。〕
師:當時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景呢?你們都出生在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以后,沒有目睹那催人淚下的場面,但是電視屏幕卻可以把我們帶到1976年1月11日的長安街上。
(播放億萬人民群眾在長安街上迎送總理靈車的實況錄像。)
〔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那催人淚下的場面中去,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愛戴、懷念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師:你們剛才看到的就是當時的真實場面。同學們,假如你就是站在為總理送行隊伍里的紅領巾,當看到靈車載著總理的遺體漸漸遠去的時候,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
生:(含著熱淚,氣憤地)我會說,敬愛的周總理,聽說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們抓來,讓他們永遠跪倒在您的墓前。
生:(淚流滿面地)我會追著總理的靈車跑得很遠,很遠。一邊跑,一邊喊:周總理啊,您么這么早就離去了,我們不能沒有您啊,全國人民不能沒有您啊!
生:(深情地)敬愛的周總理,我們不會忘記您對我們少年兒童的關心;不會忘記您在生與死的危急關頭,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生:(泣不成聲地)我要對總理說,我長大了要當一名作家,我要寫一本書,讓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豐功偉績!
〔這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由于老師引導得法,體會得深,所以學生的思維是自覺的,情感是真摯的。〕
師:看來,盡管同學們都出生在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豐功偉績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由于我們在讀議中抓住了能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詞語用多種方法理解,所以大家與廣大人民群眾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共鳴。你們對總理的懷念是深切的,對總理的愛戴是真摯的。誰從以上的學習中,又悟出新的學習方法?
生:我覺得展開想象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用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師:體會得完全正確。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閱讀實踐中主動運用這種方法。
本文由用戶楓葉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1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