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為您介紹七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工作的最新七篇文章。這些文章內容包括七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工作總結、教學工作計劃等。通過本文,您可以了解到七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的具體內容和教師的工作總結,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本文將為您提供七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工作的最新動態。期待您的閱讀!
七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工作總結 篇一
一直以來,我們七年級數學備課組在學校和數學學科組的領導下,全組教師精誠團結,工作努力認真堅持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學校的教研活動,較好地完成了初一級的數學教學任務。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簡單回顧如下:
1.定期進行備課組活動。
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備課組教研活動,整合備課組教師的智慧進行集體備課,統一教學進度,交流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并探討解決方案,制定下周的教學策略。
2.認真鉆研教材
備課組的教師能認真學習研究新課程標準,特別注意明確課程標準中對本學期所涉及知識點的定位與教學要求,對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系統性的把握。
3.形成隨時教研的氛圍。
我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碰頭交流自己的教學進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每個人上完課后都會找機會談談自己這節課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們有沒有什么特別好或不好的反應;出現了哪些新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大家再商量著還有沒有更好的講解方式,以便我們能吸取經驗,更好地把握教材,我們同組教師能堅持經常性的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與督促,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4.輔導數學成績落后學生。
我們充分利用輔導課和課余時間對學生所學的內容進行輔導,答疑解惑,我們還利用課間、中午的休息時間和下午放學后的時間為學生輔導解難,尤其對學困生付出了更多的艱辛。我們幾位數學數學老師長期如一日的付出,這種高尚的師德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得到了年級組所有老師的好評和學生的尊敬。
七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二
二元一次方程組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學的延續與深化。很多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均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決而得以簡化,如:數學課外興趣小組成員去建設工地參加實踐活動,男同學戴白色安全帽,女同學戴紅色安全帽,在每個男同學看來,紅白安全帽一樣多,而在女同學看來,白色安全帽是紅色安全帽的2倍,問男女同學各是多少名?——這個問題若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有兩種解法:(1)可設男同學x名,則女同學(x—1)名,根據“男同學人數=2(女同學人數—1)”這個等量關系可列方程:x=2×[(x—1)—1];(2)設女同學y名,則男同學2(y—1)名,根據“男同學人數—1=女同學人數”這個等量關系可列方程:2(y—1)—1=y。如此解決問題比較“繞”,數學的特點是“趨簡”、“趨明了”,于是促生了“尋找另外的簡捷的辦法”的欲望。
由于本題有兩個等量關系:男同學人數=2(女同學人數—1)、男同學人數—1=女同學人數;兩個未知數:男生人數、女生人數,如果設男生x人,女生y人,可以得到兩個方程:(1)x—1=y,(2)x=2(y—1),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須尋找滿足兩個方程的x、y值,于是就延伸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問題。
由于學生已經學會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這個問題,一旦提及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學生自然會隱隱約約地想到它們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系,于是引導學生觀察、聯系、聯想,可以“化歸”為一元一次方程解決這個問題:
從而實現問題的解決。
課程結束后,還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升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與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應用題,有什么特點?學生們經過思考爭辯,最終達成如下意見即可視為完成教學任務:(1)列一元一次方程時,需要將其中的一個量用含有另一個量的式子表示出來,也就是說,尋找相等關系容易,列方程要相對困難一些。(2)列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只要找出相等關系(2個)設未知數(2個),就可以較容易地列出方程組,所以列方程(組)相對簡單,而解方程組要難一些,順著這種感覺,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如何便捷地解方程組就成為當務之急了。
七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進一步使學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過小結使學生理解公式數學表達式與文字表達式在應用上的差異。
能力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探索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公式的應用及推廣。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1)用較簡單的代數式表示下圖紙片的面積.
(2)沿直線裁一刀,將不規則的右圖重新拼接成一個矩形,并用代數式表示出你新拼圖形的面積。
講評要點:
沿HD、GD裁開均可,但一定要讓學生在裁開之前知道HD=BC=GD=FE=ab,
這樣裁開后才能重新拼成一個矩形。
(3)比較(1)(2)的結果,你能驗證平方差公式嗎?
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結果
2.(1)敘述平方差公式的數學表達式及文字表達式;
(2)試比較公式的兩種表達式在應用上的差異.
說明:平方差公式的數學表達式在使用上有三個優點.(1)公式具體,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現得突出,易于初學的人“套用”;(3)形式簡潔.但數學表達式中的。a與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這樣也就造成對具體問題存在一個判定a、b的問題,否則容易對公式產生各種主觀上的誤解.
3.判斷正誤:
(1)(4x+3b)(4x3b)=4x23b2;(×)(2)(4x+3b)(4x3b)=16×29;(×)
二、新課:
運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102×98;(2)(y+2)(y2)(y2+4).
填空:
(1)a24=(a+2)();(2)25×2=(5x)();(3)m2n2=()();
思考題:什么樣的二項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寫成兩數和與這兩數的差的積?
初一數學下冊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通過動手觀察、操作、推斷、交流等數學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毛
2.在具體情境中了解鄰補角、對頂角,能找出圖形中的一個角的鄰補角和對頂角
重點、難點
重點: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性質與應用。
難點: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的探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在輕松歡快的音樂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圖片為主體的課件。
學生欣賞圖片,閱讀其中的文字。
師生共同總結:我們生活的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相交線和平行線。本章要研究相交線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線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線的性質,研究平行線的’性質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圖形的平移問題。
二、自學指導
觀察剪刀剪布的過程,引入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握緊把手時,隨著兩個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小,剪刀刃之間的角邊相應變小。如果改變用力方向,隨著兩個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大,剪刀刃之間的角也相應變大。
三、問題導學
認識鄰補角和對頂角,探索對頂角性質
(1).學生畫直線AB、CD相交于點O,并說出圖中4個角,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各對角的位置關系如何?根據不同的位置怎么將它們分類?
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AOC和∠BOC有一條公共邊OC,它們的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
∠AOC和∠BOD有公共的頂點O,而是∠AOC的兩邊分別是∠BOD兩邊的反向延長線。
( 2).學生用量角器分別量一量各個角的度數,以發現各類角的度數有什么關系,學生得出有”相鄰”關系的兩角互補,”對頂”關系的兩角相等。
(3).概括形成鄰補角、對頂角概念。
有一條公共邊,而且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的兩個角叫做鄰補角。
如果兩個角有一個公共頂點,而且一個角的兩邊分別是另一角兩邊的反向延長線,那么這兩個角叫對頂角。
四、典題訓練
1.例:如圖,直線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數。
2.:判斷下列圖中是否存在對頂角。
小結
自我檢測
一、判斷題:
1.如果兩個角有公共頂點和一條公共邊,而且這兩角互為補角,那么它們互為鄰補角。 ( )
2.兩條直線相交,如果它們所成的鄰補角相等,那么一對對頂角就互補。 ( )
二、填空題:
1.如圖1,直線AB、CD、EF相交于點O,∠BOE的對頂角是_______,∠COF的鄰補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則∠BOC=_________.
2.如圖2,直線AB、CD相交于點O,∠COE=90°,∠AOC=30°,∠FOB=90°,則∠EOF=________.
三、解答題:
1.如圖,直線AB、CD相交于點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數。
(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數。毛
2.兩條直線相交,如果它們所成的一對對頂角互補,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數是多少?
七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會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2.體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 “消元思想”和“化未知數為已知”的化歸思想。
3.通過對方程中未知數特點的觀察和分析明,確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主要思路 是 “消元思想”和“化二元為一元”的化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1.熟練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2.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將“二元”轉化為“一元”的消元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引入新課
1.問題1:籃球聯賽中,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每隊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某隊為了爭取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0場比賽中得到38分,那么這個隊勝、負場數分別是多少?
解:設勝場數是x則負的場數是20-x 列方程為:2x+(20-x)=38.解得x=18,則負的場數為
20-x=20-18=2
2.問題2:在上述問題中,我們可以設出兩個未知數,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若設勝的場數是x,負的場數是y,則
x+y=20
2x+y=38
那么怎樣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關系呢?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同一問題分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與二元一次方程組 ,引導學生對兩者關聯認識,為后續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作鋪墊。
二、學生探索,嘗試解決
交流問題2:可以發現,二元一次方程組中第一個方程x+y=20可的到y=20-x,將第2個方程2x+y=38中y換為20-x,這個方程就化為一元一次方程2x+(20-x)=38.
歸納:
二元一次方程組中有兩個未知數,如果消去其中一個未知數,將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我們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們就可以先解出一個未知數,然后再設法求另一個未知數。這種將未知數的個數由多化少、逐一解決的思想方法,叫做消元思想。
歸納小結:上面的解法,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組中一個方程中的一個未知數用含另一個未知數的式子表示出來,再代入另一個方程,實現消元,進而求得這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 解。這種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簡稱代入法。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問題2,引導學生將心中所想顯現出來,代入消元法的步驟和功效逐步顯現出來。
三、典例交流,揭示規律
例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x=y+3(1)
3x-8y=14(2)
解:把①代入②,得3(y+3)-8y=14,解得y=-1.把y=-1代人①,解得x=2,
所以這個方程組的解是 x=2,
y=-1
思考下列問題
(1)選擇哪個方程代入另一個方程?目的是什么?
(2)為什么能代入?目的達到了嗎?
(3)只求出 y=-1 ,方程組解完了嗎? 把y=-1 代入哪個方程求x的值較簡單?
(4)怎樣知道你運算的結果是否正確?
反思:需檢驗,將 x=2,y=-1分別代入方程①②,看方程的左右兩邊是否相等,可以口算,也可以在 草稿紙上驗算。【例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x-y=3(1)
3x-8y=14(2)
思考:
(1)例1與例2有什么不同?(例1是用①直接代入②的,而例2的兩個方程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2)如何變形?(把其中一個方程變形為例1中①的形式。)
(3)選擇哪個方程變形較簡單?(方程①中的x的系數為1,故可以將方程①變形得x=3+y.)
(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完成)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步驟:
(1)從方程組中選取一個系數比較簡單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個未知數用含另一個未知數的式子表示出來。(變)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個方程,消去一個未知數。(代)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個未知數的值。(求)
(4)把所求得的一個未知數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個未知數的值,從而確定方程組的解。(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強利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逐步抽象出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四、變式訓練,深化提高
用代入法解下面方程組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演練展示,幫助學生鞏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步驟。
五、師生共進,反思小結1、本節主要學習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2、主要的解題思想方法是消元思想。
3、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需要注意的問題。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常選用系數比較簡單的方程變形,這有利于正確、簡捷地消元。
(2)由一個方程變形得到的只含有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必須代入到另一個方程中去,否則會出現一個恒等式。
(3)方程組解的表示方法,應該用大括號把一對未知數的值連在一起,表示同時成立,不要寫成x=?y=?
六、布置作業:
習題8.2 1,2題
七、板書設計
最新七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例文 篇六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倒數的意義。
2.能正確的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倒數并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小數與整數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一)口算
=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點?
還有哪兩個數的乘積是1?請你任意舉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
(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
二、引入新課
剛才我們所舉出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
(板書:倒數)
三、新課教學
(一)乘積是1的兩個數存在著怎樣的倒數關系呢?
請看: ,那么我們就說 是 的倒數,反過來(引導學生說) 是 的倒數,也就是說 和 互為倒數。
和 存在怎樣的倒數關系呢?2和 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師提問
1.什么是互為倒數?
2.怎樣理解這句話?(舉例說明)
( 的倒數是 , 的倒數是 ,……不能說 是倒數,要說它是誰的倒數。)
3.0有倒數嗎?為什么?1有倒數嗎?為什么?(0雖然可以看作幾分之0,如 , ,……但是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分母為0,不成立,所以0沒有倒數,另外0和任何數相乘卻為0.1可以寫作 ,1與 相乘還是1,符合倒數的意義,所以1的倒數是1)。
(三)求一個數的倒數
1.例:寫出 、 的倒數
學生試做討論后,教師將過程板書如下:
所以 的倒數是 , 的倒數是 .
(能不能寫成 ,為什么?)
總結: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2.深化
你會求小數的倒數嗎?(學生試做)
三、訓練、深化
(一)下面哪兩個數互為倒數
(演示課件:倒數的認識1)
(二)求出下面各數的倒數
(演示課件:倒數的認識2)
(三)判斷
1.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 )
2.假分數的倒數都小于1.( )
3.0沒有倒數。( )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倒數的哪些新知識?什么叫倒數?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五、課后作業
(一)下面哪兩個數互為倒數?
(二)寫出下面各數的倒數。
六、板書設計
七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七
一、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
“合作時間”的安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只有合理的時間安排才能使整個合作學習過程不趨于形式,進而收獲成效。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來說,學習的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教學內容而定,教師可以把一節課或者幾節課的時間用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式探索和相互學習中更深入理解課本知識,或者在課堂內讓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短時間的辯論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充分的表達,讓學生在每次合作學習過程中有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思考、發表個人意見以及對問題進行相互討論。同時,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各小組情況,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的合作延伸,并對部分有學習困難的小組實施及時的幫助。
二、合理設計問題
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不應過于簡單,簡單的問題雖然看起來能使課堂氣氛活躍,但時間久了會培養學生的思維惰性,設計的問題應能夠促進學生動腦,有利于集體探究、促進合作,引導他們主動探究數學知識。比如在上《三角形中位線》這一課程時,根據學生反饋,像“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線?一個三角形有多少條中位線?中位線和中線有什么區別?如何證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問題的前面部分學生能夠很輕松地理解和掌握,但他們對課本上關于這個定理的證明思路及方法是陌生而疑惑的這個時候不需要急著去向學生解釋,應該讓班上同學提出他們的問題,針對問題的要害來進行適當的點撥,讓他們發揮集體智慧再進行討論,進而通過合作來解決問題。
三、教師角色扮演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及促進者,甚至是學習合作者,其主要的行為表現就是交流、傾聽、分享、辦作,他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同時扮演顧問、權威和同伴三種角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通過教師角色的變化實現。教師需要注意每個學生的參與度,根據不同班級和小組的特定情況,教師應當使用恰當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和評價,使各問題的形成和解決過程得到充分的展示,使互動過程達到高效的目的
四、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恰當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總的評價標準是小組的成就,其表現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①對學生學業方面的進步做出評價;
②對小組的工作以及合作情況做出評價。小組評價標準需要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開始的時候就已明確,小組評價標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小組合作任務不同則標準可以不同,要求越具體就越能使學生明確所要達到的目標,越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以下案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案例1
在“整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了如下評價標準:達標:小組內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良好:組內成員均積極合作、互幫互助,實現了真正的合作。優秀:組內每個成員學會了知識的同時還發展了能力。
案例2
老師和同學在二次函數3種表示的教學過程中共同制定標準:a.三人一組,由老師隨機抽査。b.由老師決定被抽到小組的哪位成員選擇相應表示方式。c.每人用一種表示來輪流完成某一函數的3種表示方式。d.組內成員均表示正確且合理的小組為優秀。由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第一個案例的小組評價分了幾個等級,但并沒有表述出很強的操作性,真正參與和真正合作的定義不明,缺少具體的行為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會導致偏差的出現。
五、結束語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要重視小組合作的實效,避免形式主義,并不是場面熱鬧就能促進學習效率。這種全新的學習和教學方式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得到轉變,自身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該方式的推廣需要廣大教師積極探索、不斷創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帶來的7篇《七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我。
本文由用戶fe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