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漢字故事 篇一
我與漢字的故事,有好有壞。可是,壞的遠遠比好的多,下面我給大家說一說吧。
這個星期五,發了一張三單元的語文試卷。我一看,得分是一個“B”,我慚愧極了,開始看試卷。第一題我就錯了兩個字,一個是“訓斥”的“斥”寫成了“拆”,另一個是“藏”寫成沒有那一點的“藏”了。還有一題,我把園子里的“園”寫成了“圓”,真是糊涂呀!再看看后面,“三千”不小心寫成了“三干”,這一分不該減呀!再看看書寫分,什么?又減了三分!蒼天呀!大地呀!我為什么那么苦呀!可是,我又想了想:我的書寫不好,又不是老師的錯,我不可以怪老師,要怪就怪自己書寫不好!
以后,我一定改掉壞習慣,認真書寫。我愛書寫,我愛漢字!
有趣的漢字故事 篇二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有一次,有個財主為兒子請老師,寫了張布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伙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哪知這位張先生持了布告,卻笑著點點,應聘云了。大伙都說先生“鬼迷心竅”。張先生只說了句:“等著瞧吧!”便來到財主家。
財主見“上鉤”暗自慶幸。在談到待遇時,他擔心先生變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約,親手畫押。
先生毫不猶豫地立下字據,寫道:
“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后滿心歡喜,認為占了大便宜,于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據上按了指印,笑瞇瞇地離開了。
十幾天過去了,先生的飯桌上,頓頓只有雜糧、小菜。先生實在難以下咽,便叫來財主。財主意識到先生要說什么,笑著說:“你看,這協議書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裝吃驚,嚴肅地說:“哦,給我看看。”財主遞過文約,先生說:“你聽好了——‘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財主聽得目瞪口呆,睜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的確,一字未改呀!財主扳起面孔,但又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霉。飯桌上加了幾道葷菜,仍然暗自慶幸,吃飯雖講究些,不用付學費也不錯。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財主算帳,要求付學費。財主哪里肯給,二人爭執不下,便帶上字據,一同到縣衙評理。縣官問明了情由,讓先生拿出字據念了一遍,聽完最后一句,縣官驚木拍案,向財主大喝:“你這刁民,字據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賴先生的學費!”責令財主當面付給先生學費。
“氽”、“汆”和“糴”“氽”、“汆”和“糴”
“氽”、“汆”和“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極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簡直像雙胞胎那樣難以分辨。不過,如果懂得它們都是會意字,認真分析一下它們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難辨清了。
“氽”字念tǔn,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體氽上來了”。又引申為“用油炸”(因為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cuān,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義是一種“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湯”、“汆丸子”“汆黃瓜片”。
“糴”念dí,,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來就是買進米。“米”可借代糧食,所以“糴”泛指“買進(糧食)”,如“糴米”、“糴麥子”。跟“糴”相對的“糶”tiào,則是“賣出(糧食)”。
最后,讓我們把上面的辨析編成口訣,以便記憶:人(rén)浮水上讀作tǔn,入(rù)水煮炸念作cuān,出米為tiào入(rù)米(dí),拆字會意不難判。
有趣的漢字故事 篇三
我與漢字之間發生了一個故事,那個故事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
那是的一個春節,我同哥哥、叔叔、爸爸、媽媽回老家過年。我們剛剛到老家,媽媽就對我和哥哥說:“你們倆幫我個忙,把那兩張福字貼到門上。”“好!”我和哥哥異口同聲地回答!
說干就干,我們局開始“打工了”。我發現商家把“福”字寫倒了,如果正著貼,紅紅火火就倒了!這時,小伙伴叫我們出去玩了,我看到哥哥正著貼,我想:我倒著貼應該也可以,我就倒著貼了。后來媽媽直夸我聰明,說這樣表示“福到了”。貼對了,真是歪打正著。
小小漢字竟有這么大學問,真是令我驚訝!
有趣的漢字故事 篇四
漢字除字形之外,還有一個字音問題。在某些時候,字音成為表示字義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漢語中同音詞較多,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漢語的諧音正是巧妙地應用了這些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的漢字,表)白話文●www.baihuawen.cn(達了耐人尋味的意思。
過去,老百姓被壓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對抗的情緒,卻不敢直接說出來,就常常用漢字的諧音,寫出許多與時政有關的歌謠。如宋代流行的歌謠:
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殺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
歌謠中運用了諧音手法,大罵當時的奸臣賊黨童貫、蔡京、高俅、何執中等人。“筒”與“童”音諧,“菜”與“蔡”諧,“羔”與“高”音諧,“荷”與“何”音諧,分別用打、潑、殺、吃等表達和他們不共戴天的情感。
這種漢字的諧音經過反復使用之后,形成一種修辭方法為諧音體。從子夜歌起便不斷被使用。比如:“始欲識郎心,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首歌描寫愛情的波折,開始相戀時,希望兩顆心能合而為一,專心相愛,可是情況后來發生了變化,就像理好的絲進入了破織機一樣,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絲”與“思”音諧,以“絲”寓“思”,“匹”與匹配的“匹”諧,指不能成雙。在情歌中常見的還有以“芙蓉”為“夫容”,“蓮”為“憐”或“連”,以“藕”為“偶”,以“絲”為“思”,以“梨”為“離”,以“晴”為“情”等。
諧音不僅在民間歌謠中體現,而且廣泛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間,由于以福為吉,將福作為家庭或個人追求的目標,所以,每逢過年,一定會在大門上貼“福”字。有時故意將“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了”的口彩。這里的“到”與“倒”諧音。再如,民間年畫中魚是最流行的題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雙手抱著一條大魚,而且有蓮池、蓮花等。以“魚”諧“余”(表示富余),以“蓮”諧“連”,這幅畫的主題是“連年有余”,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過得很富余、富足。
有趣的漢字故事 篇五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后,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并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于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有趣的漢字故事 篇六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后,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里。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漢字故事 篇七
【河圖洛書說】
《周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黃河魚龍獻“圖”,洛水靈龜獻“書”,這個神話反映了古人的書畫同源觀念。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明確指出:“文字起源于繪畫,到統一的國家出現后,和語言結合,就產生了可誦讀的真正文字,文字的產生,由于自然的趨勢,而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創造的。”
本文由用戶折月煮酒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3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