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5篇
讀書是一種幸福,讓人增長知識,使人明白道理,令人憧憬未來,叫人品味生活,給人益處多多,這種幸福別無取代。世界讀書日祝愿朋友幸福讀書,讀書幸福。" 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1
星期五這天一直嘩嘩的下著雨,我坐在窗戶邊用一個上午仔細的閱讀著紀實文學《梁家河》。書的封面醒目的印著:“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通讀全書,我深受感動和教育,當年在梁家河的窯洞里,十來歲的點著自制的煤油燈讀書、修身,汲取精神力量。對他而言,讀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個不斷成長、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我尤其對這段話有很深的感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人自小就受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看到這里,我合上書不禁在想,我們基層干部還沒有治國和平天下的能力,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進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當今時代,知識總量成倍增長,更新周期大大縮短,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一旦放松了學習,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時代的危險。要有加強學習的緊迫感,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主動廣泛學習各方面知識,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跟上時代前進步伐。自己身為普通的黨員干部,要時刻牢記黨員身份,要根據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實際,邊學習、邊思考,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氣象、干出新業績,努力把學習的收獲體現到推動工作上。在博學廣識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提高學習的針對性,重點學習掌握那些與做好本職工作、履行崗位職責密切相關的知識,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化、專業化水平,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里手、內行領導。
此外,還要多學習了解一些哲學、歷史、文學以及科學技術、信息網絡等方面的知識,學習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把握新鮮事物,以學益智、以學修身,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具體到我所在的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當前需要學習的知識就有很多,在時事政策學習方面要深入學習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掌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加強黨章學習培訓和黨史國史教育,自覺加強黨性修養;
在業務知識方面要認真開展陜西養老保險手機APP運用推廣、學習掌握好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政策等等;
在崗位技能方面要提高公文寫作、媒體應對、應急管理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樹立全局觀念,增強協作意識,有效運用各種溝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動員組織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說到底,作為年輕的我們這一代不論是理論學習還是業務和崗位知識的培訓,都要以青年為標桿,立足本職崗位,提升工作水平,珍惜舞臺,感恩時代,緊盯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推動養老保險經辦事業高質量發展。
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隨著時間的積累,歲月的沉淀,這些故事就是一筆珍貴的人生財富。我花了四天時間細細品讀了《梁家河》,在習近平總書記7年艱苦的知青歲月故事里,感受他從最初的懵懂、困惑到堅定信念、不畏艱苦,再到最后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的蛻變歷程,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擔當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他在梁家河的這段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今天的梁家河村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和美麗鄉村示范基地,今天的梁家河人也過上了不同于過去的富裕生活,但五十年前的梁家河就是個荒涼、閉塞、貧瘠的陜北小山村。“陌生的環境中,周圍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僅15歲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獨。”想想我們15歲的時候都在做什么:享受著恬靜美好的校園生活,和親愛的朋友們聊天、逛街,感受父母家人的關愛和呵護,而不到15歲的習近平,處在那個動蕩飄搖的時代,由于受到父親冤案的牽連,處處受到歧視,小小年紀就嘗到了許多苦難,最終當了下鄉插隊的知青,火車轉卡車,從大城市一路顛簸到了千里之外的小山村,努力適應著農村的“原始人”生活,從早到晚干著粗重的體力活:打壩修梯田、農耕,這種生活現在的年輕人根本體驗不到。
有那么一段時間,我總覺得我的母親沒有上進心,不愛學習,直到她給我講她小時候的經歷:“現在的生活條件比我們年輕那會真的好太多了,你們這些年輕人,就沒吃過啥苦,我們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飯吃不飽,衣服也是撿著穿,穿過以后還要再給弟弟妹妹穿,我的腳長得快,你姥姥給做的布鞋沒穿多長時間就不合腳了,那也得繼續穿,因為沒多余的,讀書上學的機會都是留給家里最小的孩子,我是長女,平日里上學前、放學后,還得操心著回家燒火做飯,照顧弟弟妹妹。”是我對我的母親產生了誤解,每個人都是渴望上進的,只是時代和環境的不允許。我的母親也下過鄉插過隊,那段時光也造就了她堅韌、寬容、善良的品格。直到現在,她還心心念念著當時對她特別照顧的人家,時不時的要回到那里看看。我想,習近平總書記對梁家河的情誼也是如此的深入骨髓,即便是他離開梁家河那么久,得閑時還會回來看看,還會在各個方面關心和幫助著曾經一起生活過的人們,從未間斷。
對書中印象最深的是“修身”這一章節,“那個時候,除了勞動之外,一個是融入群眾,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我的愛好很多,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白天還好,在不通電的夜晚,只能靠著自制煤油燈采光,讀書成為了他的生活方式,他從“磚頭一樣厚的書”中汲取到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更是找到了前行道路的明燈,反觀現在的我們,能真正靜下心認真閱讀一本書的能有多少人?電子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年輕人的志向已不再是當老師、醫生、科學家,而是當網紅、演員、歌手,為了追求表面的風光和虛榮,什么光怪陸離的事都能做的出,一旦離開了手機和網絡,世界像要崩塌了一樣,大部分的年輕人再難做到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廢寢忘食的學習,再難做到家國發展的責任擔當。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書中所蘊含的埋頭苦干、追求真理、攻堅克難的精神,對于我們年輕一代來說,要繼承更要傳承,我們要時刻不斷提醒鞭策自己,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多思考、勤鉆研,努力錘煉意志,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3
冬天我從延川縣最東邊的碾盤村歸來時,通往梁家河的高架橋還在建設當中,那是我第一次聽說梁家河這個地方。最近讀完紀實文學《梁家河》,近距離、深層次的感受梁家河,真正悟到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這些金句的深刻內涵。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迎來了戰后經濟的騰飛,而在中國大地一場聲勢浩大的上山下鄉運動,讓數以千萬的知識青年來到了農村的廣闊天地,知識青年下到農村鍛煉雖然給農村帶來了知識,讓農民開始識字,讓農村生活變得豐富,但同時卻給本就單薄的經濟增加了負重,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經濟是一切的前提,一到青黃不接時就拄個木棍要飯總不是長久之計。
誰不想把爛包的光景過好,誰不在為能吃上一口白饃饃而賣力!這是數千年來陜北人與天斗與地斗不變的信念,他們在千溝萬壑中磨硬了老繭磨深了皺紋,卻磨不掉對生活的希望,而如今我們共產黨人把這個希望變成現實,可以說和當年的知青歲月是分不開的,因為那時的困境給很多知識青年上了一課。從那時起,有很多和習近平總書記一樣的知識青年開始在農村實踐中體悟思考中國未來的發展。
在梁家河的7年時光,習近平等知識青年從老百姓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陜北的人情世故是在黃天厚土中一撅頭一撅頭挖出來的,是隔著圪梁梁一聲聲一聲聲吼出來的,哪怕是一撮土都飽含著人情味,老百姓時常把最好的東西送給習近平等人,在那個年代一壇酸菜、一碗米飯相當金貴,把糧食送給別人就相當于把自己的生命續給別人,這樣的真情怎能不讓人滿心感恩呢?我想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不忘初心”就是對老百姓善良的回應。在農村,百姓尊重能人,也就是肯吃苦肯動腦的人,在虱子橫行、溫飽不豐的年代,習近平和勞苦大眾一起沖在一線干在實處,苦中作樂磨練意志,通過打土壩、辦鐵業社等提高生產力的形式為梁家河人民造福,得到群眾的尊重,我想“擼起袖子加油干”不是一句空談,“人民公仆”不是一個代號,一切的一切都在于為人民服務。
如今的梁家河發展的這么好,是因為有一批黨員干部傳承了當年全村奮斗的靈魂,在習近平7年的知青歲月中也給黨員群眾播撒了優良信念。“一碗水端平”就是至今梁家河一個很好的理念,孔子說:“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習近平在擔任梁家河支部書記時,為人處事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讀后感.影響著一代代的村里人,這在發救濟糧時得到了很好體現,這樣的理念使得梁家河村級經濟得到長久發展。“公仆本色”也是梁家河村干部的準則,一位詩人曾這樣感觸:“不要忘山鄉水村的那些母親,不要忘一同睡過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縫縫補補的姐妹情誼,他們的煩惱和困難要多多深思,這是我們的本色也是我們的來歷。”習近平在梁家河的日子里時刻為群眾生計著想,為了人民不遠千里去學習沼氣技術,帶領人民建沼氣池,后來離開陜北去福建直到成為我們的國家主席,依然把人民群眾裝在心中,對于梁家河的關心情真意切,這樣一心為公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梁家河的黨員干部,在梁家河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公仆本色锃光發亮。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如今的我們在信息時代的渲染下顯得有些浮躁,閱讀《梁家河》正是沉淀升華的過程,讀進去,讀深入,你會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繁榮穩定來之不易,如何接駁好五千年的厚重文化,傳承梁家河精神,值得我們每個年輕人深思。
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4
一、志存高遠修身修心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
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
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著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為我們的情緒和_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鑒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二、參贊天地之化育
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總書記敢于挑戰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說:“好后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正是在各種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里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于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著不同大小的困難,經驗是在實干中積累出來的,不干永遠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發揮自身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干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優化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決。
三、最難的“修行”是平等心
總書記還叫小伙伴們的小名,石春陽發言,剛念了開頭:“尊敬的主席——馬上打斷他的話,說:“碎娃,你咋也這么稱呼我呢!”王憲平說:“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知道你現在能當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總書記哈哈大笑,說:“你看你這是啥話嘛!”總書記并沒有因為發小還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總書記的心理,曾經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關系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我們組工這個大家庭里,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總書記講的“一碗水端平”。
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5
我們要向學習,公私分明,堅持原則,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對群眾有情有義,時刻念著群眾冷暖疾苦,把關懷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里。
連日來,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過習奮斗過的那片熱土。一路走來,筑壩淤地的攻堅克難精神激勵著我,敢為人先建設全省第一口沼氣池的膽識鼓舞著我。一路走來的感悟頗多,我不禁想用日記的形式將它記錄下來。
在梁家河,有鄉親介紹,當年習辦事堅持原則,十分耿直。有一次,隊里的拖拉機需要拉到縣城維修,維修時,村民梁玉忠買了3包兩毛錢的煙,用于請人幫忙抬機器,回來后找報銷,因為不符合隊里規定,堅決不報銷。不久后,梁玉忠的父親病重,自掏腰包買了3斤肉去看望。在那個一年難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這件事讓梁玉忠一家十分感動。
從這些日常小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習既重情重義,又堅持原則,讓我深受教育。一是堅守原則,要儲足腳跟底氣;二是堅守原則,要保持滿腔銳氣;三是堅守原則,要頻吹暖心之氣;四是堅守原則,要運足丹田真氣。
其實在實際工作中,能不能報發票這樣的小事,我們也經常會遇到。在村里工作,時常遇到群眾訴求不一、意見分歧、利益分配、決策決斷等需要我們去裁決。比如村里財務支出、農村低保評定、公益事業建設等工作,時常鬧爭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不講原則,葫蘆僧判葫蘆案,那么什么都會變成一鍋粥。這樣,群眾也看不起我們,我們在村里做工作也站不住腳,工作起來站在人前矮三分,說起話來低三度,較起真來怯三分。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原則,依法依規辦事。
當然,堅持原則,必定會傷及部分人的利益,至少會讓個別人心中不舒服,會得罪人。但是,只要我們行得端、做得正,不能辦的事情堅決不辦,不能開的口子堅決不開,始終堅持原則,該堅持的堅持,該關愛的關愛,我們還是能取得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我決心以這次學習考察為新的起點,今后工作中以習重原則、重情義為榜樣,做既當堅持原則的鐵面包公,又當群眾知冷知熱的貼心人。
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相關文章:
以上是關于“梁家河心得體會讀后感1200字5篇”分享,想了解更多“實用文檔”就上云盤文庫(m.qingqu1.cn)
本文由用戶liao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