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必修二的知識點總結主要涉及平面幾何、三角函數、解析幾何等多個領域。主要內容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空間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等等。在學習這些知識點時,需要注重邏輯推理、加強理解,掌握定理使用的條件和范圍,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同時,要注重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通過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性。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學習效果可能會因個人學習習慣和努力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高中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
一、平面的基本性質與推論
1、平面的基本性質:
公理1如果一條直線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在這個平面內;
公理2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
公理3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
2、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
直線與直線-平行、相交、異面;
直線與平面-平行、相交、直線屬于該平面(線在面內,最易忽視);
平面與平面-平行、相交。
3、異面直線:
平面外一點A與平面一點B的連線和平面內不經過點B的直線是異面直線(判定);
所成的角范圍(0,90】度(平移法,作平行線相交得到夾角或其補角);
兩條直線不是異面直線,則兩條直線平行或相交(反證);
異面直線不同在任何一個平面內。
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平移法,把異面問題轉化為相交直線的夾角
二、空間中的平行關系
1、直線與平面平行(核心)
定義:直線和平面沒有公共點
判定:不在一個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和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則該直線平行于此平面(由線線平行得出)
性質: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經過這條直線的平面和這個平面相交,則這條直線就和兩平面的交線平行
2、平面與平面平行
定義:兩個平面沒有公共點
判定:一個平面內有兩條相交直線平行于另一個平面,則這兩個平面平行
性質:兩個平面平行,則其中一個平面內的直線平行于另一個平面;如果兩個平行平面同時與第三個平面相交,那么它們的交線平行。
3、常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平行四邊形對邊、已知直線作一平面找其交線
三、空間中的垂直關系
1、直線與平面垂直
定義:直線與平面內任意一條直線都垂直
判定: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的直線都垂直,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性質: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平面平行
推論:如果在兩條平行直線中,有一條垂直于一個平面,那么另一條也垂直于這個平面
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0,90】度,平面內的一條斜線和它在平面內的射影說成的銳角,特別規定垂直90度,在平面內或者平行0度
2、平面與平面垂直
定義:兩個平面所成的二面角(從一條直線出發的兩個半平面所組成的圖形)是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點為端點,在兩個半平面內分別作垂直于棱的兩條射線所成的角)
判定:一個平面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則這兩個平面垂直
性質:兩個平面垂直,則一個平面內垂直于交線的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垂直
高中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
直線與方程
(1)直線的傾斜角
定義:x軸正向與直線向上方向之間所成的角叫直線的傾斜角.特別地,當直線與x軸平行或重合時,我們規定它的傾斜角為0度.因此,傾斜角的取值范圍是0°≤α<180°
(2)直線的斜率
定義:傾斜角不是90°的直線,它的傾斜角的正切叫做這條直線的斜率.直線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線與軸的傾斜程度.
當時,;當時,;當時,不存在.
過兩點的直線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點:(1)當時,公式右邊無意義,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傾斜角為90°;
(2)k與P1、P2的順序無關;(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過傾斜角而由直線上兩點的坐標直接求得;
(4)求直線的傾斜角可由直線上兩點的坐標先求斜率得到.
(3)直線方程
點斜式:直線斜率k,且過點
注意:當直線的斜率為0°時,k=0,直線的方程是y=y1.
當直線的斜率為90°時,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點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點的橫坐標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斜截式:,直線斜率為k,直線在y軸上的截距為b
兩點式:()直線兩點,
截矩式:
其中直線與軸交于點,與軸交于點,即與軸、軸的截距分別為.
一般式:(A,B不全為0)
注意:各式的適用范圍特殊的方程如:
(4)平行于x軸的直線:(b為常數);平行于y軸的直線:(a為常數);
(5)直線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質的直線
(一)平行直線系
平行于已知直線(是不全為0的常數)的直線系:(C為常數)
(二)垂直直線系
垂直于已知直線(是不全為0的常數)的直線系:(C為常數)
(三)過定點的直線系
()斜率為k的直線系:,直線過定點;
()過兩條直線,的交點的直線系方程為
(為參數),其中直線不在直線系中.
(6)兩直線平行與垂直
注意:利用斜率判斷直線的平行與垂直時,要注意斜率的存在與否.
(7)兩條直線的交點
相交
交點坐標即方程組的一組解.
方程組無解;方程組有無數解與重合
(8)兩點間距離公式:設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兩個點
(9)點到直線距離公式:一點到直線的距離
(10)兩平行直線距離公式
在任一直線上任取一點,再轉化為點到直線的距離進行求解.
高中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3
圓的方程
1、圓的定義: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叫圓,定點為圓心,定長為圓的半徑.
2、圓的方程
(1)標準方程,圓心,半徑為r;
(2)一般方程
當時,方程表示圓,此時圓心為,半徑為
當時,表示一個點;當時,方程不表示任何圖形.
(3)求圓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數法:先設后求.確定一個圓需要三個獨立條件,若利用圓的標準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圓的幾何性質:如弦的中垂線必經過原點,以此來確定圓心的位置.
3、高中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有相離,相切,相交三種情況:
(1)設直線,圓,圓心到l的距離為,則有;;
(2)過圓外一點的切線:k不存在,驗證是否成立k存在,設點斜式方程,用圓心到該直線距離=半徑,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兩解】
(3)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圓(x-a)2+(y-b)2=r2,圓上一點為(x0,y0),則過此點的切線方程為(x0-a)(x-a)+(y0-b)(y-b)=r2
4、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通過兩圓半徑的和(差),與圓心距(d)之間的大小比較來確定.
設圓,
兩圓的位置關系常通過兩圓半徑的和(差),與圓心距(d)之間的大小比較來確定.
當時兩圓外離,此時有公切線四條;
當時兩圓外切,連心線過切點,有外公切線兩條,內公切線一條;
當時兩圓相交,連心線垂直平分公共弦,有兩條外公切線;
當時,兩圓內切,連心線經過切點,只有一條公切線;
當時,兩圓內含;當時,為同心圓.
注意:已知圓上兩點,圓心必在中垂線上;已知兩圓相切,兩圓心與切點共線
5、空間點、直線、平面的位置關系
公理1:如果一條直線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是所有的點都在這個平面內.
應用:判斷直線是否在平面內
用符號語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
符號:平面α和β相交,交線是a,記作α∩β=a.
符號語言:
公理2的作用:
它是判定兩個平面相交的方法.
它說明兩個平面的交線與兩個平面公共點之間的關系:交線必過公共點.
它可以判斷點在直線上,即證若干個點共線的重要依據.
公理3: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
推論:一直線和直線外一點確定一平面;兩相交直線確定一平面;兩平行直線確定一平面.
公理3及其推論作用:它是空間內確定平面的依據它是證明平面重合的依據
公理4: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高中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4
1、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1)棱柱:
幾何特征:兩底面是對應邊平行的全等多邊形;側面、對角面都是平行四邊形;側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與底面全等的多邊形.
(2)棱錐
幾何特征:側面、對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與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頂點到截面距離與高的比的平方.
(3)棱臺:
幾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邊形②側面是梯形③側棱交于原棱錐的頂點
(4)圓柱:定義:以矩形的一邊所在的直線為軸旋轉,其余三邊旋轉所成
幾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圓;②母線與軸平行;③軸與底面圓的半徑垂直;④側面展開圖是一個矩形.
(5)圓錐:定義: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為旋轉軸,旋轉一周所成
幾何特征:①底面是一個圓;②母線交于圓錐的頂點;③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
(6)圓臺:定義:以直角梯形的垂直與底邊的腰為旋轉軸,旋轉一周所成
幾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兩個圓;②側面母線交于原圓錐的頂點;③側面展開圖是一個弓形.
(7)球體:定義:以半圓的直徑所在直線為旋轉軸,半圓面旋轉一周形成的幾何體
幾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圓;②球面上任意一點到球心的距離等于半徑.
2、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定義三視圖:正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側視圖(從左向右)、
俯視圖(從上向下)
注:正視圖反映了物體的高度和長度;俯視圖反映了物體的長度和寬度;側視圖反映了物體的高度和寬度.
3、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斜二測畫法
斜二測畫法特點:①原來與x軸平行的線段仍然與x平行且長度不變;
②原來與y軸平行的線段仍然與y平行,長度為原來的一半.
4、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1)幾何體的表面積為幾何體各個面的面積的和.
(2)特殊幾何體表面積公式(c為底面周長,h為高,為斜高,l為母線)
(3)柱體、錐體、臺體的體積公式
感謝您花時間閱讀本文。如果您覺得高中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我們非常希望您能夠將其分享給更多的人。最后我們將繼續努力,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由用戶Karen You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6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