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目標 篇一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正數、負數的實際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
(2)掌握數軸的畫法,能將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數、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會求一個數的相反數和絕對值
(4)會利用數軸和絕對值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經過探索有理數運算法則和運算律的過程,體會“類比”、“轉化”、“數形結合”等數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鼓勵學生探索規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規范語言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從而發現;初步體會數形結合思想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分析圖形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建立方程解決問題。
2、難點: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什么?
2、長方形的周長公式、面積公式。
二、新授
問題3、用一根長60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
(1)使長方形的寬是長的專,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
(2)使長方形的寬比長少4厘米,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3)比較(1)、(2)所得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還能圍出面積更大的長方形嗎?
不是每道應用題都是直接設元,要認真分析題意,找出能表示整個題意的等量關系,再根據這個等量關系,確定如何設未知數。
(3)當長方形的長為18厘米,寬為12厘米時
長方形的面積=18×12=216(平方厘米)
當長方形的長為17厘米,寬為13厘米時
長方形的面積=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長方形面積比(2)中的長方形面積小。
問:(1)、(2)中的長方形的長、寬是怎樣變化的?你發現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寬比長少“4厘米”改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長方形的面積 有什么變化?猜想寬比長少多少時,長方形的面積呢?并加以驗證。
實際上,如果兩個正數的和不變,當這兩個數相等時,它們的積,通過以后的學習,我們就會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14頁練習1、2。
第l題等量關系是: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
第2題等量關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體積十瓶內剩下的水的體積=原來整瓶水的體積。
四、小結
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抓住等量關系,有些等量關系是隱藏的,不明顯,要聯系實際,積極探索,找出等量關系。
五、作業
教科書第16頁,習題6、3、1第1、2、3。
七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有理數的運算法則和運算律;
2.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按有理數運算順序進行混合運算;
3.注意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難點:準確地掌握有理數的運算順序和運算中的符號問題.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計算(五分鐘練習):
(5)-252; (6)(-2)3;(7)-7+3-6; (8)(-3)×(-8)×25;
(13)(-616)÷(-28); (14)-100-27; (15)(-1)101; (16)021;
(17)(-2)4; (18)(-4)2; (19)-32; (20)-23;
(24)3.4×104÷(-5).
2.說一說我們學過的有理數的運算律: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講授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減、乘、除、乘方等運算,若在一個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運算,按怎樣的。順序進行運算?
1.在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級運算中,按照式子的順序從左向右依次進行.
審題:(1)運算順序如何?
(2)符號如何?
說明:含有帶分數的加減法,方法是將整數部分和分數部分相加,再計算結果.帶分數分成整數部分和分數部分時的符號與原帶分數的符號相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3篇《七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我的價值所在。
本文由用戶楓葉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