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術鑒賞第六課《宛自天開——古代園林》。園林是單體建筑的環境,又包括在廣義的建筑范疇之中,可謂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因為園林的創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動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橋、石級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對于建筑而言可以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發揮創造,因而創作手法極為豐富、靈活,往往營造出獨具特色、美輪美奐的藝術氣氛和效果。因此,在這里極有必要將古今中外優秀的園林藝術介紹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高審美品位,感受園林藝術“巧奪天工”的魅力。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們能夠深切領會中國園林藝術的精髓,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拓寬眼界,兼容并蓄,領略外國造園藝術的成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繼承并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情懷,增強學生保護文物、文化遺產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皇家園林,建立對園林藝術概貌的認識,培養初步的鑒賞能力。通過課文圖版提供的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典型實例,了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主要特點。難點:對于建筑藝術的欣賞,最好是實地參觀,但僅憑課堂所提供的一些圖片,難以是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時應當克服這些困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效果。
四、設計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探究性、實踐性、體驗性等原則的指導下,這節課通過對于園林的圖片展示以及視屏解說,激發學生對古代園林的濃厚興趣;通過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對古代園林的鑒賞能力有所提高;通過視頻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看教材自學、分組討論,探究實踐等多元學習方式的運用,發展和提升學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圖片、錄象資料、多媒體課件六、教學過程:播放一段祖國大好河山的風景宣傳片,吸引學生興趣,再引入中國古代園林。
在中國建筑體系中,園林建筑是綜合性最強藝術性最高的一個門類,它綜合了建筑、園藝、美術、音樂、文學、生態學等學科,兼有欣賞性和實用性。凝結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突出地抒發了中華民族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中國園林藝術在世界園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1)大家覺得園林是什么樣的呢?
2)建造園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過園林有哪些類型呢?
4)古人造園的目的是什么?又反映出古人怎樣的人生觀和自然觀呢?
5)我國園林主要的特點是什么?
中國園林最早見于史籍記載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的靈囿(“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游樂的一種園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由于文人參予園林的建設,中國古代的園林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霸娗楫嬕狻笔侵袊鴪@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為達到這一目的。造園藝術家常利用古人詩文與造景的結合。
美術教案 篇二
一、選材依據與素材分析
《動物狂歡會》來源于大班學習活動《動物大世界》主題下的一個美術活動。通過“裝扮動物參加舞會”這個主題,讓幼兒體驗彩筆直接在臉部作畫的樂趣,并對主題中動物的外部特征的經驗,有模仿的意愿,大膽的表達表現。
二、幼兒年齡特點與經驗的分析
1、年齡特點:《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兒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本次活動我就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對已有經驗的遷徙,大膽表現。
2、幼兒經驗:本次活動來自“動物大世界”中的經驗,幼兒已經了解常見動物不同的特點,也嘗試用油畫棒畫過一些常見的動物。我覺得如何讓動物們“活動”起來,脫離紙面,提高幼兒的興趣呢?所以我采用了比較新穎的方式,讓幼兒拓寬思路,大膽嘗試。
三、價值與目標內涵分析
1、當我們將美術教學也同樣看作是幼兒的探索活動時,教師該關注的不再是幼兒畫的動物像不像,而是幼兒創作的積極性表現,更多的是幼兒的情感滿足,所以我在活動中設計了動物狂歡舞會的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
2、生活中,束縛孩子的創作規則有許多,如:不許在墻上亂涂亂畫、不準弄臟自己的衣服,更不可以在臉上畫畫。。。。因為許多繪畫材料會傷害我們的皮膚,所以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與探索,我準備了專門在臉部彩繪的油畫棒,與孩子一同“變“一回小動物,體驗不同形式作畫的樂趣。
【內容與要求】
1、能大膽的在臉上畫出動物的特征,體驗在臉上直接作畫的愉悅感。
1、 嘗試不同的藝術形式,感受繪畫與模仿的樂趣。
【環境與材料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對動物的特征比較熟悉,畫過一些常見的動物。
材料準備:臉部彩繪棒、濕巾紙、鏡子、PPT、輔助物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森林里要舉辦“動物狂歡會”,許多動物都要來參加,我們來看看第一個表演的是什么動物吧?。úシ艞铥惼迹喝钢畱僖曨l1分鐘)
提問:剛才來的是什么動物?她扮演的孔雀像在哪里?(服裝、動作、彩繪)
2、 有幾個朋友已經裝扮好了,我們來看看他們扮成了什么動物?(教師展示臉部彩繪圖)
討論:他們是怎樣利用眼睛、嘴巴來化妝的?(盡量畫出動物的外部特征、特點)
提問:你想變成什么動物?它有什么外部特征?(特征越多越像)
二、探索操作:
1、我這里有一盒臉部彩繪棒,可以幫助我們扮演動物!我想變老虎,特征是虎皮紋、王字,我來試試!(對著鏡子畫一個特征)你們想試試么?
2、請各位幼兒嘗試在臉上化妝,變成自己喜歡的動物。(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創作,特征畫的越多越像)(滾動播放圖片)
3、時間不多啦!打扮好的小動物可以去參加舞會啦!(教師播放“動物世界”音樂,請先準備好的幼兒到T臺表演)
三、展示分享:
1、今天玩的真開心,我們把這個開心的瞬間拍下來吧,留下美好的回憶!
高中美術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了解相框相關知識,及設計的基本內涵,了解物以致用的基本設計理念。
2、能力:嘗試制作和別人不一樣的作品。
3、情感:體驗手工活動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觀察分析、創新思維及動手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小相框的相關知識及設計制作方法。
難點: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新穎、美觀、實用的小相框。
三、課時
2課時
四、教學準備:
教師:多種廢舊材料、手工材料、范作、課件等。
學生:多種廢舊材料、相框實物、圖片、繪畫工具剪貼工具等。
第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生活照片。
問:這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照片記錄了生活中多彩的瞬間,要把這些精彩瞬間留在身邊,你們有什么好辦法?
教師把照片插進一個漂亮的小相框里,放在講臺前。問: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小相框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
出示課題——自制小相框
同學們,你們家里一定有一些廢舊材料,其實它們都有潛在的利用價值等你去挖掘與創造。根據你今天帶來的材料我們來設計、制作一個小相框。讓我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給大家的照片做個富有個性的相框吧!它會給你帶來愉悅和自信。
(二)引導探索,了解新知
1、請學生看多媒體PPT照片,對照片上的小相框的用途、外形、色彩和圖案進行分析。
2、給小組分任務研究:
(1)可以用什么材料來制作自己的小相框?
(2)什么樣的相框造型與色彩能更好地烘托你的照片?
(3)怎樣將相框的背板固定在相框上?
(三)學生練習
請同學用手中的筆和紙設計一下自己下節課要做的相框草稿,注意制作相框材料和顏色的運用搭配。
第二課時
(一)探索研究
1、思維訓練:
參考收集到的資料,研究如何更好地為相框設立支架。根據材料進行嘗試。
2、解決問題:
(1)你在制作時都會遇到哪些問題?
(2)你在制作過程中用哪些手法,需要哪些工具,應該注意什么?
3、設計思路:
(1)生活中的材料各不相同,根據材料的不同形狀進行設計。
(2)根據小相框不同的擺放位置、用途進行設計。
(3)造型新穎,注意外形、色彩、圖案要跟照片相配合。
4、課件展示制作步驟
(在演示過程中注意強調使用工具的安全。)
5、欣賞分析學生作品(教材中及課件中的優秀作品)。
分析哪些材料可以做小相框,都可以用哪些方式進行裝飾。
(二)學生練習
1、比賽內容:兩人為一個小組進行小組合作,設計制作一個小相框來裝點生活。
2、要求:
(1)大膽創新,合理巧妙地運用各種材料、方法設計制作。
(2)造型美觀,色彩搭配和諧。
(3)注意工具材料使用的安全。
3、特設獎項有:最炫創意獎、最贊美工獎、最佳默契獎、最高人氣獎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相框制作的學習,了解相框相關知識,及設計的基本內涵,了解了物以致用的基本設計理念,學習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新穎、漂亮的小相框。激發學生學習手工制作的興趣,培養觀察分析、創新思維及動手能力。
高中美術教案 篇四
目標:
使學生對歐洲17|18世紀繪畫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畫家、作品有所了解、認識,主要了解倫勃朗、魯本斯、委拉斯凱茲等畫家及作品。開闊眼界、提高認識、增進知識,培養健康的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藝術美的能力。
重點:
引導學生認識繪畫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成就。17世紀三大油畫家介紹。
難點:
學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培養。
準備:
課件制作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學生和教師活動
組織:
導入:
學生有關倫勃朗的資料介紹。
(問題)倫勃朗是什么時期的人物?或作品出現引出課題
展開:
1、《夜巡》又名《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群像》(1642)(畫布油畫)
(內容)作者畫的是什么?
(教師介紹)
幻燈比較:集體肖像畫形式
思考:《夜巡》的畫面構成有什么不同之處。為什么倫勃朗這樣畫,你覺得好不好?
討論——表達
得出倫勃朗作品的特點。
《杜普教授的解剖課》(1632)(畫布油畫)
請學生欣賞
(分析)倫勃朗的成名作
2、《宮女》(1656)(油畫)肖像畫
欣賞作品(教師介紹作者)
作品特點分析畫風寫實,運用強烈的明暗對比。
其它作品欣賞
3、《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1617)
神話故事畫
介紹魯本斯(教師)
欣賞作品(內容)
分析作品的特點(學生)
總結特點(師生)
提示:是巴洛克藝術華麗恢弘的特點。
魯本斯其它作品欣賞。
4、《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
達維特(歷史畫)
題材介紹
分析作品人物、神態、動作
學生小結主題
5、《1808年5月3日的屠殺》(1814)哥雅(歷史畫)
小結:
知識性內容
組織:
導入:
倫勃朗(1606~1669)出生于萊頓一個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過大學,不久綴學當了畫家,干上了專畫肖像的熱門職業,1631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并娶了一個富家小姐(莎斯基亞)。妻子富裕的家庭為倫勃朗事業成功的基礎。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倫勃朗一直是上流社會的肖像畫家。此后,他的事業開始衰落,倫勃朗開始陷于債務之中。當倫勃朗1669年去世時,他除了幾件舊衣服和畫具外,沒有留下任何財產。人世滄桑,人情冷暖,給倫勃朗的繪畫打上了強烈的生活烙印。
展開:
1、《夜巡》(1642)(畫布油畫)
(內容)是當時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一種保安武裝)請倫勃朗繪制的一幅生活群像畫。倫勃朗把它處理成以隊長班寧·柯克為中心,射擊手連執行一件緊急任務即將出發的場景。
倫勃朗作品特點: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后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
2、《宮女》(1656)(油畫)
委拉斯凱茲(1599-1660)是17世紀西班牙最杰出的畫家。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塞維拉。12歲學畫。1623年應召到首都馬德里為國王菲利普四世畫像,一舉成名,被任命為宮廷畫師。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畫了《教皇英諾森十世像》。終身在宮廷工作。最后在繁雜的事物中勞累而死。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肖像畫、神化故事、風俗畫。早期作品《煎雞蛋的老婦》(1618)、《塞維爾的賣水者》(1619)。
《宮女》是晚年擠時間完成的本人一幅特殊形式的肖像畫。作品特點:畫風寫實,運用強烈的明暗對比。
3、《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1617)魯本斯(1577-1640)是17世紀佛蘭德斯(比利時)最著名的畫家。擅宗教、神話、歷史、風俗、肖像、和風景畫。宗教信仰上,他是保守派。但繪畫上,努力吸收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加上他極富想象力和創造性,形成了一種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強的鮮明畫風。
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孿生子劫奪邁錫尼國王的孿生姊妹的故事。魯本斯的興趣不在于情節本身,而在于通過劫奪和反劫奪的戲劇性激烈斗爭構成的強烈動勢的構圖。熱烈明快的色彩和富于肉感的人體,是魯本斯繪畫的特點。這是對人的生命力的積極肯定和歌頌。
4、《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歷史畫
題材:羅馬城和鄰城阿爾巴交戰,雙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勝負。而雙方之間又有姻親關系。但是,羅馬城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義滅親。
主題:個人情感要服從國家利益。
5、《1808年5月3日的屠殺》(1814)哥雅(歷史畫)
小結:
后記:9班:今天上課教學效果較好,原因多方面。1、學生查找的資料是一個網頁,學生較有興趣,且圖片較多。學生的圖片給同學有一種吸引力。2、導入的方法較合適。順著學生的講解,從倫勃朗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年代1642年入手,提出設問:為什么說1642年對倫勃朗一生來說有轉折性的意義。然后講解欣賞《夜巡》,采用與《杜普教授的解剖課》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夜巡》受冷遇的原因。3、主次較為分明。倫勃朗、委拉斯凱茲、達維特作為重點。
高中美術教案 篇五
一。課標內容: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成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什么是甲骨文,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關系;認識司母戊鼎,了解青銅工藝。培養學生搜集文物并進行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材料分析,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關系;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司母戊鼎;通過文物欣賞,培養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甲骨文;司母戊鼎
(2)難點:漢字的演變;青銅工藝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王懿榮與甲骨文》FLASH動畫,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甲骨文和同一時期聞名于世的青銅器。
2自學探究:(1)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金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何時?
(3)青銅器是怎樣制造出來的?
(4)目前我國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是什么?
(5)青銅時代是指我國的’哪幾個朝代?
3合作探究:(1)材料分析:分析甲骨文與漢字的關系,了解甲骨文是現代漢字的起源。
(2)趣味識字:展示一組甲骨文,請同學試著寫出相應的現代漢字。
(3)推理想象:想象青銅器的制作過程;推理青銅器為什么沒有大量用于農業生產?
(4)重點介紹:上講臺展示課外搜集到的司母戊鼎資料;
出示圖片,設置情境題“假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聘請你當解說員,請你用一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參觀者介紹司母戊鼎”
(5)文物欣賞:出示一組青銅器圖片(四羊方尊;銅象尊;大盂鼎;西周散氏盆)
說一說他們各有何用途?美在什么地方?
五。教學后記:
1.課文很多生僻字,應該幫助學生注音。
墟xu戊wu盂yu鉞yue爵jue懿yi
2.趣味識字:應教給學生一些識別方法。
3.司母戊鼎:學生查詢到的資料很多,應指導學生如何選擇性展示。還可多叫些學生解說和介紹。
高中美術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審美觀念形式法則的產生和一般規律,以及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培養用審美的眼光去對待美術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的觀念和形式法則是如何產生的?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難點:如何從生活中去發現美?結合實例明確如何鑒賞美術作品(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教材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1、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3、美術鑒賞的重要意義。
四、設計思路:本課教學主要鼓勵學生參與形式美評判的活動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則,從形式美的法則入手,提高鑒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內容較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加以調整、刪除)
五、課時:一課時
六、新課教學:
影視(溫州嫁具)導入揭題—第一課什么是美術作品
1、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鯢魚紋瓶》、書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則”,讓學生初步來認識“形式美法則”。
“美”并不是憑空產生的,源于生活實踐;“美’的觀念與形式法則是長期的歷史積淀的結果彩陶鯢魚紋瓶、永、羊(羊大為美)
2、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什么叫美術
①什么叫美術
身邊的美術,
提問學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術作品?(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視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亦稱“造型藝術”“空間藝術”“視覺藝術”。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四大門類圖片)
②美術的特點:與音樂文學相比較。(中國古代手藝、工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③、美術的性質:精神產物具有獨創性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3、美術作品的形式美
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①形式與內容關系:內容存在與形式,是內涵,形式是內容物質化體現,是外觀。形式應準確而鮮明地表達內容。形式有獨立審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藝術語言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與符合審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結構。
馬克思說:“有懂音樂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則
①多樣與統一
美術作品個別形象,形式要素、語言多樣化、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必須高度統一,構成二種有機整體的形式。例如:太極圖、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維納斯。
②對立與和諧
對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和諧: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例:黑白?
③比例與尺度
比例包括數學的秩序,尺度是標準規范,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美的規律。(黃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農神廟、薩平婦女
④對稱與均衡
對稱就是指整體的多部分依實際或假想。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立關系,它具有穩定和統一的美感。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例:邊防軍
⑤節奏與韻律
節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現,有條理反復,交替或排列
韻律:動勢、氣韻、有秩序、近似對比因素、交替重復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實戰演習
(多幅圖片)學生選擇評判
4、美術鑒賞的意義
A、為什么要提高審美能力、學會鑒賞。(馬克思說過“如果愿意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現代人文結構、美是人們長期積累形成的,也是藝術家長期探索形成的規律。
中國的四大美女、羅丹雕塑的羅米哀爾、委拉斯開支作品《宮女》的侏儒、等。②從實用物品向美術作品的轉換
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生活用品。美術作品有的實用退化,審美凸顯。(玉文化,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調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討論和思考:講一講身邊事物的美
6、小結: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非常注重營造美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學會去認識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們要學會鑒賞美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7、備用資料
高中美術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我喜愛的書>
本課屬于“設計·應用”類型課。把書封設計的學習與裝飾學生自己喜愛的書結合,通過設計自己喜愛書籍的封面《我喜愛的書》,掌握書籍封面設計的基本技巧,培養其設計意識。
編者沒有沿襲傳統的以具象圖形為主的設計形式,而是強化了借助文字圖形這個相對抽象的設計元素進行書籍封面設計的思路,突出以文字組合、變化、構成為主的設計方式。更多以文字造型、大小變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組合圖形等方面來考慮設計,試圖把文字作為一種獨立的視覺圖形進行設計處理,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封面設計的一般性規律及表現要領。
這種設計元素的單純化、抽象化處理,可以促使學生更易于接受與掌握封面設計的規律性知識。在學習封面設計的同時,本課側重于提高學生字體設計的能力。
教材以學生作市場調查的圖片導入,讓學生到書店選購書籍、觀摩書籍封面,并將自己喜愛的書籍封面介紹給大家。通過調查、交流豐富學生對書籍封面的認識,在交流不同表現形式的書封設計資料的同時,教材提供了相關圖例,使學生討論時根據類別有所對照。教材還提供了書籍封面的展開圖片,使學生了解到完整的書封設計是封面、書脊、封底的統一設計,在設計時要認真綜合考慮。
文字的主次、疏密、虛實關系,以及文字的其他各種設計處理都直接關系到整個設計的效果,分析時應加以強調。教材對文字的版式組織布局也給予了重點關注。
把學習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采用對稱或均衡的布局形式設計書籍封面,其二是利用非均衡的布局形式設計具有個性的書籍封面,并提示可設計系列書封,教材提供了相對應的圖例,p3下圖還對圖例進行了簡要分析,使學生獲得更多信息。教材主體部分提供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關照片,對設計制作時運用的材料、手法給予一定提示,用作學生參考。
教材設置的“活動一”是一個為其后續活動開展設置的教學準備活動,教師應當在課前提示學生更為明確的活動要求與方法引導,幫助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獲得書籍封面設計優劣與市場銷售狀況之間某種內在聯系的調查結果。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書籍封面對于書籍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考慮到封面設計均衡與否不宜成為前后兩個活動最為重要的區分點,教材“活動二”與“活動三”的設置在實際教學中或許會遇到一些操作上的困難。因為兩種版式布局都屬于同一知識層面,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知識側重與難度上的明顯變化,如果調整為“活動一”側重封面版式形式美的學習,“活動二”注重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的封面設計,則更能體現教學的梯度和活動之間的內在邏輯與知識升華,也更易于明確兩個活動的不同教學側重點。
“評價建議”一欄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狀況靈活設計,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資料庫”中對“封面設計”給予了解釋,同時提供一些印刷字體資料,給學生設計帶來幫助。如果能有一些作為圖形處理的字體設計,或許更能體現對教材主體的支持與呼應。
“學習大空間”中針對封面設計的一些相關知識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書籍裝訂的形式。并提供特殊效果的書籍封面設計圖片,開闊了學生視野。
在現代設計中,許多的招貼設計比書籍封面設計更多運用了把文字作為圖形設計的表現方法。如果能夠在此展示幾件此類作品,進行提示,不但可以直接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開闊學生學習視野,還可以為課堂教學引入新的教學資源指明方向。
二、教學目標
*能夠在調查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提高對書籍封面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能夠初步掌握書籍封面版式設計的要求與方法。
*能夠把文字圖形作為一種獨立的設計元素,設計自己喜愛書籍的封面。
三、教學思路
新學年伊始,學生接觸到很多新的教學書籍,教師通過對書籍封面作用的提示,引發學生對書籍封面設計的思考,并安排學生參與課前市場調查,到書店觀摩各具特色的書籍封面,建議學生把喜愛的書籍封面記錄下來,以便交流。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上:第1課我喜愛的書
課前布置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一本書,用舊掛歷紙背面或較厚的單色紙包好作為課堂教學的準備。書本可選擇新發的教科書,也可選擇課外書籍,甚至可選擇主題相冊、隨筆日記等心愛之物。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收集的書封資料及調查結果,討論書籍封面設計的特性和不同表現形式,分析怎樣的書籍封面更能具有市場吸引力。
通過交流進入學習情境。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書籍封面設計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如書籍封面設計的表現形式通常以文字、繪畫、攝影、圖案為主,結合圖例講解,提示學生書籍封面設計是正、側、底面的統一設計,培養學生設計時的統一意識和全局觀念。
本課重點是利用文字元素進行封面設計,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文字在此不再只是作為一種進行識別與交流的語言符號而存在,更多被看成一種可以進行造型變化與設計的抽象圖形。但在教學中可以先不必考慮文字的圖形設計處理,而是強調文字的主次、疏密、虛實關系,以及考慮文字的大小、顏色、位置等因素的整體設計,讓學生基本把握封面設計的一般形式規律與設計要點。
為此,教學可以暫時把不同文字的語言符號差異忽視,先用不同形狀、大小、色彩的方形色塊替代,教學過程中可以展示以文字元素設計的不同風格的書籍封面,對應展示以方塊組合概括處理的設計圖例。通過欣賞、評價,激發學生興趣,建議把相同文字不同布局的書封設計作對比分析,使學生直觀感受不同構圖處理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從而初步理解與把握形式美的一些法則。
教師對文字設計、處理手法要作相應提示,重在文字外形的設計,而不要過分強調復雜與難辨的裝飾。另外,顏色的恰當使用也是設計成功的關鍵,提示根據書籍的內容聯系色彩的象征意義來把握色彩,引發學生對以前所學的色彩知識進行回顧,在設計時綜合考慮。依據活動設置把文字的組織布局作為學習重點予以關注,安排圖示分析,并把不同布局效果的書封進行比較,重點分析與總結,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動手設計。
接著過渡到下一個教學內容,以不均衡的布局為主,強調形式設計與書籍內容的有機結合,然后學生嘗試設計。在條件允許時可以鼓勵學生考慮設計系列書籍封面。
學生作業可鼓勵其嘗試多種工具、手法設計制作,如水彩筆、鋼筆、水粉顏料等都能達到好的效果,手繪、剪貼、電腦繪制等形式也都可以。系列書封設計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出其中最好的一個草圖或構想進行討論修改,然后集體協作設計制作完成。
評價環節提倡以學生自評、互評為主,教師把握評價運用,可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有效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四、教學選擇
如果學校硬件條件允許,“活動二”可以設為借助電腦,直接利用已有印刷字體作為主體設計元素,嘗試書籍封面版式的設計。
文字設計中所指的文字應當包括漢字、外文字母及各種數字、字符等語言符號。教學中可以從漢字設計入手,也可從外文字母設計入手,甚至也可從阿拉伯數字或者數學、物理、化學等公式符號設計入手。
學生如果附近沒有書店進行市場調查,可以新學期發的各種書籍在同學之間進行調查了解,收集大家對不同教科書封面設計的喜好程度的意見,并通過簡單列表的方式發現大家喜好的緣由。如下表:
色彩版式圖形文字其他
五、教學建議
請在以下幾個方面填寫你認可書籍封面設計的理由。
在此基礎上,同學之間可以嘗試初步總結大家普遍喜好的書籍封面在設計上有何特點。思考為何獲得大家認可的理由。
教學內容中有字體的多種因素的處理問題,建議利用電腦課件展示一些變化的效果,會給學生更多信息與視覺沖擊。
教學過程可靈活把握,例如:
1、市場調查——交流討論——注重版式形式美的設計——形式與內容統一的設計;
2、市場調查——交流討論——字體設計——書封設計(任選布局形式)——系列書封設計。
教學情境設置可有多種思考,例如教師可建議學生將自己最喜愛的書送給好朋友或捐給希望工程,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建議不必要求學生在書寫美術字上面下功夫,通過方塊替代文字在封面設計中的基本變化特點,引導學生更多關注文字在版式設計中的處理技巧。
第二課時的教學引導及練習要求都務必突出形式與內容的內在聯系,因為文字設計與圖形設計一樣,同樣可以表達書籍的主題與情感。
在整個單元教學的學生作業完成后,教師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提供一個適當的展示機會將十分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小組為學習單位進行作品展示,將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競爭意識的有效教學手段。
由于一般常見的封面都是以圖形為主的設計,教師在“活動三”的展示介紹中引導學生對比書籍原有封面設計來介紹自己重新設計后封面的特點,有利于學生鞏固、升華借助文字圖形設計封面的方法,深刻理解封面設計中各種設計元素的運用技巧。
高中美術優秀教案 篇八
教學目的
1、 了解中國古代大型雕塑的遺存。
2、 了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內容:地上紀念性雕塑、墓室內隨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級數學試卷 doc性作品與藝術成就;從中體會紀念性大型雕塑與小型架上雕塑之間不同的藝術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通過對典型作品的藝術分析,啟發學生理解大型廣場雕塑與室內小型雕塑的不同特點;理解不同材質的作品對雕塑語言的不同運用。
2、 古代隨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靈魂觀念對后世仍有影響,現在社會上仍有以紙人、冥幣等隨葬的封建迷信活動,啟發學生對此有批判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唐三彩屬于什么?兵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課
1、20世紀下半葉,中國古代雕塑有什么樣的重大高中化學試卷網發現?
欣賞視頻:三星堆
2、討論: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幾部分?兵馬俑有什么樣的特點?
3、引導學生比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鑒賞。
簡介: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位于陜西省乾縣北的梁山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墓石刻 唐18陵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其題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過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圓雕,也有浮雕和線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戰馬的浮雕──昭陵六駿。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組合基本固定,按性質不同,可分6類:
1、 獅子;
2、 石人石馬和馬夫
3、 翼獸化學工業出版社電話和北門六馬;
4、 “蕃酋”像;
6、 華表;
6、碑石、無字碑和述圣記碑。
4、欣賞漢、唐俑。唐三彩是唐代低溫鉛釉陶器。胎料多為白色瓷土,先以1150 ℃左右的溫度素燒,施釉后再以900 ℃燒成。創始于初唐,繁榮在盛唐。為喪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風有關。
你最喜歡哪件作品?
重點:擊鼓說唱俑:東漢時期,陶俑繼續流行于中原和關中一帶,造型較西漢時期更為生動。洛陽東漢墓中多出土各種庖廚、侍仆和樂舞百戲俑,特別是樂舞百戲俑,形體較小,但是姿態傳神,舞姿優美,是生動的古代雕塑藝術精品。形象極為生動。
總結 :地上紀念性雕塑高物理教案、墓室內隨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與藝術成就
三、布置課外思考:
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幾部分?它們和現實生活有什么聯系?
高中美術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中形式構成的基本要素(圖象)(美術語言等),以及根據圖象的特點而劃分的三大類別:具象美術、意象美術、抽象美術;掌握這三種圖象類型的特征。理解三種美術作品的內涵并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美術語言;突破只能欣賞具象美術作品的局限,了解美術形象的基本種類;理解三類美術作品的內涵并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
難點:如何運用邏輯語言講授藝術語言。根據美術作品的圖象特征來劃分三種美術形態(具象、意象、抽象美術);從形象人手來理解三種美術形態的特點。
三、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圖象的三種分類:具象美術、意象美術、抽象美術。
四、設計思路:
1、以圖象與眼睛的關系(視覺藝術)的理解導入,然后直接分析、討論圖象通過那三種類型反映物象。
2、在架上都岌岌可危的今天,是否強調語言特色。其實不懂“美術語言”,就難看懂圖象的三種分類(具象美術、意象美術、抽象美術)的內涵。所以先以弄懂美術語言為先導,再了解圖象的三種分類;教師可以自己現場表演某一分類,增加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興趣。
五、課時:
一課時
六、新課教學:
1、導入:對比:委拉斯開支(1650)《宮女》畢加索(1957)《宮女》
因兩幅畫所用美術語言等不同,所以我們對畢加索的畫難以看懂。
揭題第二課圖象與眼睛
A、美術語言——特殊語言
“人有人言鳥有鳥語”海軍通信兵(旗語)啞巴(啞語)
比較:文學、音樂、舞蹈、戲劇
藝術語言的分類:形體、明暗、色彩、空間、材質、肌理。
①形體:點線面體,表現輪廓結構。例:《花果冊頁》、《曼陀林和吉他》
②明暗:受光部等。表現體積。例:《側椅的人體》、
③色彩:固有色、條件色、表現性色彩、裝飾性色彩;體現色彩表現力(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來籬圖》《草垛》
④空間:實體空間、虛擬空間;創造或再現空間關系。焦點透視、散點透視。
例:《圣亞布拉恩教堂》《寒江獨釣圖》
⑤材質、肌理:材質、質地、表面紋理;體現材質美感、加強表現效果。例:大理石
小結:幾張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自主學習,嘗試應用。
4、圖象通過三種類型反映物象
具象——具體而精確的再現,逼真、寫實。(提問:印象、特點如何)
毛主席去安源(劉春華)、靜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爾)
意象——直覺想象、幻覺等構成表象、理性、怪誕(提問:手法、特點如何)
八大的作品、夏加爾的作品(教師可以自己現場表演)
抽象——對自然對象省略、舍棄、視覺刺激、趨向音樂性、
意蘊的含混性;平面化、視覺沖擊力(提問:形式、特點如何)
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裝生活用品的應用)
中國的書法作品
實戰演習:
十多幅圖片學生分組選擇回答屬于那種類型圖象
小結:美術作品因美術語言運用的不同而產生的圖象給人感覺也不同;美術作品表現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種事物”的標準來衡量一切美術作品,即便是具像美術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針對不同類型的作品要從不同角度欣賞它們。
備用資料
圖象與眼睛“色盲表”、馬格里特《錯誤的鏡子》
眼睛——心靈的窗戶
“西方的微笑”《蒙娜麗莎》、“東方的微笑”《麥積山菩薩》
古人云:“神在雙目情在口眉”
“仰視心恭,俯視心慈,平視心直,側視心快。”
2、美術形象與自然中真實原型是否有區別
照片“長城”與吳冠中的創作“長城”對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傳神、氣勢、氣韻、意境、天人合一、人生四種境界、
選擇、提煉、概括、改造、藝術加工
創造藝術典型
教皇英諾森十世面包(柯勒惠支)
生活中是否有藝術典型?
創作方法:
①再現性偏重于寫實
才烏克西斯巴爾哈西烏斯
特點:文學性內容、典型化靠攏、情感藏于形象背后
《篩谷的婦女》
②表現性主觀世界的真實性,偏重于感情,不拘泥如實描寫
特點:趨于抽象,拋開解剖、比例、結構、空間平面化、突出形式味
蒙克《吶喊》
高中美術教案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術鑒賞第二課《傳統藝術的根脈——玉器、陶瓷和青銅藝術》。陶瓷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精髓部分,本課通過對陶器的產生、發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紹,使學生對陶瓷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積淀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對陶瓷的賞鑒和陶瓷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中國原始社會陶器的產生及藝術成;了解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2、體會從造型與裝飾的結合方面,欣賞工藝美術作品。
3、讓學生初步了解祖國傳統的陶瓷藝術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環節,進行學習探究,了解陶瓷的發展史,以及不同時期陶瓷的制造工藝和主要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了解陶瓷裝飾紋樣、圖案的含義。動手制作一個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設計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探究性、實踐性、體驗性等原則的指導下,這節課通過模擬“陶瓷藝術博覽會”實物展示,激發學生對陶瓷品鑒的興趣;通過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對古代陶瓷藝術品的鑒賞能力有所提高;通過視頻學習,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學、分組討論,探究實踐等多元學習方式的運用,發展和提升學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一些有關陶瓷的知識,(如果有條件)準備一兩件陶瓷工藝品。準備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顏料等。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藝術品四件。
六、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流程安排:創設情景,活動導入?!蕾p分析,嘗試探索?!硌蒹w驗,主動探究?!柟讨R,拓展探究——制作練習,實踐探究——展示作品,匯報交流。——課后拓展
(一)創設情景,活動導入。
設置環境:教師在黑板上板書“陶瓷藝術博覽會”,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個小展區,在展區中布置好師生帶來的陶瓷藝術品。
1、教師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搞一個“陶瓷藝術博覽會”活動,首先請大家來鑒賞這些生活中常見的陶瓷藝術品。談一談,你最喜歡或者最為關注的一件陶瓷藝術品,同時說出你喜歡、關注的理由。如果在鑒賞時有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組交流時一并提出來。
2、學生分小組鑒賞、討論,交流自己喜歡、關注的陶瓷并說出喜歡的理由,同時提出不懂的問題。
3、每一小組組長代表本組交流鑒賞感受,提出不懂的問題。
學生匯報歸納:喜歡陶器的古樸、喜歡陶器上面粗狂、簡潔的花紋。喜歡造型獨特的陶器。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10篇《高中美術教案萬能》,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更多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我。
本文由用戶fe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