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一区二区_日本不卡视频_成人福利视频网站_中国av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人爽爽人爽爽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優秀9篇答案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優秀9篇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優秀9篇

高中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的:1.知道在能量相互轉化過程中,轉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來確定。2.知道做功的過程就是物體能量的轉化過程。3.知道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4.為后面定量地描述動能和勢能及機械能做好準備

二、重點難點:1.理解做功的過程就是物體能量的轉化過程是本節的重點。2.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是本節的難點。3.能源問題是本節課對學生的一個能力培養點。

三、教學方法: 演示、講授、討論、練習。

四、教具: 滾擺、皮球、重物、彈簧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在初中,我們已經學過關于能的初步知識,請說出學過哪幾種形式的能?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的轉化是由什么量來量度呢?

板書課題:第三節 功和能

進行新課:

提問:請同學們舉出一些物體能夠做功的例子。(1、流動的河水能推動水輪機做功–流動的河水能做功。2、打樁時先把重錘高高舉起,重錘落下就把木樁打入地里–被舉高的重錘能做功。3、風吹著帆船航行–流動的空氣能對帆船做功。4、運動著的鋼球打在木塊上,能把木塊推走–運動的鋼球能做功。5、把弓拉彎,放手后被拉彎的弓能把箭射出–拉彎的弓能夠做功。)

引導學生分析物體能夠做功的共同點就是都有做功的本領—–能

(一)、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提問:我們知道,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而且在轉化過程中守恒,那么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討論:

1.只有重力做功時,重力勢能和動能發生相互轉化。

[演示]把一個滾擺懸掛在框架上,用手捻動滾擺使懸線纏在軸上,滾擺升高到點,放開手,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它的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分析說明:滾擺升高到點,下落中,滾擺的動能增加,同時滾擺的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對滾擺做了功。重力對滾擺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同理,上升中,滾擺克服重力做功,滾擺的重力勢能就增加,滾擺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勢能就增加多少。

小結:物體轉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來量度。

2.只有彈力做功時,彈性勢能和動能發生相互轉化。

[演示]拿一根彈簧,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另一端上放一小球并壓縮。待靜止后放手,小球將被彈出去。觀察小球離開彈簧前彈簧的形變及小球的運動情況,并思考彈性勢能和動能的變化。

分析說明:被壓縮的彈簧放開時把小球彈出去,小球的動能增加,同時彈簧的勢能減少。彈簧對小球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

小結:物體轉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來量度。

3.機械能與內能的轉化。

[實例]列車在機車的牽引下加速運動。

分析說明:列車在機車的牽引下加速運動,列車的機械能增加,同時機車的熱機消耗了內能。牽引力對列車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小結:轉化過程中,轉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用做功的多少來量度。

4.機械能與化學能的轉化。

[實例]用手拋出一個皮球。

分析說明:用手拋出一個皮球,對皮球做功的時候,皮球獲得動能,同時貯存在體內的化學能減少,你拋球時做的功越多,皮球獲得的動能就越多,體內的化學能減少的也就越多。實際上,皮球獲得的動能是由體內減少的那部分化學能轉化來的,而且你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化學能轉化為皮球的機械能。

小結:轉化過程中,轉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來量度。

[實例]起重機提升重物。

分析說明:起重機提升重物,重物的機械能增加,同時,起重機的電動機消耗了電能, 起重機鋼繩的拉力對重物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小結:轉化過程中,轉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來量度。

在其他各種形式能之間的轉化過程中,同樣可以得到以上結果。

結論:功這個物理量重要的意義—在于它表示了有多少數量的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做功的過程就是物體能量的轉化過程,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量發生了轉化。

三、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知道了功和能的這種關系,就可以通過做功的多少,定量地研究能量及其轉化的問題了。

鞏固練習

1 演示并解答:皮球從手中落到地上又彈跳起來,你能說出這一過程中能量的轉化。

2: 風車安裝在高鐵架上端的水平軸上,軸可以隨風向轉動,風吹動風車轉動,可帶動發電機或其它機器工作。試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說明這個現象。

四、布置作業:復習本節課文,預習第四節內容。

新課標高一物理教案 篇二

知識目標

1、了解形變的概念,了解彈力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

2、能夠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3、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二力平衡條件確定彈力的大小。

2、針對實際問題確定彈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斷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回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彈性限度:如果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的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3、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

4、形變有拉伸形變、彎曲形變、和扭轉形變。

(二)、基本技能:

1、應用胡克定律求解彈簧等的產生彈力的大小。

2、根據不同接觸面或點畫出彈力的圖示。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物體發生形變后產生的,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確定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

高一人教版物理教案 篇三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學習了一種新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即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圖像,圖像反映物理規律,這是我們通過實驗探求自然規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徑。應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真正讓學生自己能畫出圖像,并練習分析圖像所代表的過程或規律。

瞬時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極限”的思想,如何正確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應從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時速度;另一方面從物體運動的s—t圖象上采用無限分割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圖像的斜率表示物體的瞬時速度。

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的意義

(2)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4)知道公式和圖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數學工具,它們各也所長,可以相互補充。

(5)培養學生用多種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

(6)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及思維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實驗討論、啟發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

(2)從知識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思想中,培養學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高一學生男女比例相當,由于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而且基礎差,但是學生比較刻苦,學習物理的興趣還是很濃厚。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講授法、實驗演示法、啟發式,隨機通達式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教室、視頻、、動畫、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一、引入新課播放:劉易斯百米賽跑視頻前面作業中我們已經算過的劉易斯在百米賽跑過程中每個10m內的平均速度,只能大體反映劉易斯在百米賽跑中的快慢變化情況。為了對變速運動作精確的描述,還需要引入瞬時速度的概念。

學生討論總結: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運動的快慢,不能精確地描述

為真實情境進行設計:劉易斯百米賽跑視

二、新課教學

運動物體在某一瞬間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instantaneous velocity)。平時說到的百米賽跑運動員沖線的速度,子彈飛出槍口的速度、飛船與運載火箭分離時的速度等,都是瞬時速度。

瞬時速度的方向跟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時速率(instantaneous speed,簡稱速率)。汽車行駛中速度計上指示的數值就是瞬時速率(如課本P32圖1—21)。

實驗探究——用光電門測量瞬時速度

實驗裝置如課本P33圖1—22,使一輛小車從一端墊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裝有光電門,其中A管發出光線,B管接收光線。當固定在車上的遮光板通過光電門時,光線被阻擋,記錄儀上可以直接讀出光線被阻擋的時間。這段時間就是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根據遮光板的寬度Δs和測出的時間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v=Δs/Δt)。由于遮光板的寬度Δs很小,因此可以認為,這個平均速度就是小車通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

學生理解瞬時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叫速率),又有方向(物體的運動方向)。

播放實驗視頻

真是情境

播放實驗視頻

討論與思考(課本P33)之后學習S-T圖像討論與思考(課本P33)物體的運動情況,除了用語言文字和數學公式描述外,還可以直觀地用圖像來描述,給出了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作勻速直線運動時在不同時刻的位移。

時間

t/s04.910.015.119.9

位移

s/m0100200300400

提問:請同學以上面圖表所給出的數據,以橫軸為(t)軸,縱軸為位移(s)軸,用描點法作圖,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像,s與t存在一個什么函數關系?

教師邊看邊指導,然后把同學所畫的圖像在投影儀(實物)上打出。

總結:可以看出幾個點幾乎都在過原點的一條直線上。s與t成正比。

提問:圖像如何反映汽車運動的速度?

總結:圖像的斜率反映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公式來表示,也可以用圖像來表示,利用圖像可以比較方便地處理實驗(或觀測)結果,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以后我們還會遇到更多的用圖像來處理物理量之間的變化規律,所以,現在我們就要重視圖像的學習。

學生模擬現場

投影儀

案例分析請把龜兔賽跑的過程粗略地用s—t圖像表示出來。(提示:烏龜和兔子從同一地點出發,假定跑動過程都是勻速直線運動。)

分析與解答:

開始時,兔子的速度大,反映在圖像上,是它的斜率比較大(比較陡),在同一時間內,兔子通過的位移大。接著,驕傲的兔子打瞌睡了,時間不停地流逝,兔子的位移沒有變化。烏龜的速度雖然小,卻一直不停地向前做勻速直線運動。等到兔子猛然醒來,發現烏龜已快接近終點了,于是,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奔(圖像的斜率更大),可為時已晚,最后烏龜取得了勝利。(s—t圖像如下圖。)

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播放龜兔賽跑的動畫

教學流程圖

七、教學評價設計

知識點教學目標評價方法備注

瞬時速度知道課堂檢測

位移-時間圖像理解課堂作業

八、幫助和總結

本節學習了一種新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即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圖像,圖像反映物理規律,這是我們通過實驗探求自然規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徑。應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真正讓學生自己能畫出圖像,并練習分析圖像所代表的過程或規律。

瞬時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極限”的思想,如何正確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應從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時速度;另一方面從物體運動的s—t圖象上采用無限分割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圖像的斜率表示物體的瞬時速度。

本節教學主要采用自己動手、類比對照等方法,使圖像中的物理意義便的很簡單,很清楚,使學生從簡單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多角度處理物理問題,為以后講述圖像打下較扎實的基礎。

高一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太陽能的優點。

知道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課文講解,使同學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常規能源與新能源的區別

教學方法:

提問討論法

教學器材:

有關掛圖、錄像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人類利用的常規能源是什么?可以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學生:常規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和風力、水力資源等等,可以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等。

教師:回答得很好,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核能的開發和利用,用鈾做燃料的反應堆雖然能大大減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鈾的儲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時要產生放射性污染;輕核的聚變雖然比裂變干凈,還能釋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還沒有真正解決和平利用的問題,所以還要開辟新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太陽不但一直間接地向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的能量,而且還是可能為人類長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太陽能。

二、進行新課

板書:

(1)太陽能的優點

①太陽能十分巨大。

教師:同學們想想,太陽能有什么優點呢?

板書:

學生:太陽能非常巨大,從前面表中可見,太陽能向周圍空間輻射的總功率達3.8×1026瓦。

板書:

教師:說得很好,太陽能十分巨大。同學們知道太陽能輻射到地球表面的總功率是多少嗎?(通過查看課本答:l.7×1017瓦)

教師:同學們計算一下,太陽每小時輻射到地球的總能量有多少?(學生上黑板計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教師:地球每小時從太陽獲得的太陽能量有6.1×1020焦,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內能源生產的總量還多,可見太陽能有多么巨大。

②太陽能供應時間長久。

那么太陽能會不會用完呢?根據科學家推算,太陽像現在這樣不停地向外輻射能量,還可以維持60億年以上,對于人類來說,太陽能可以說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

板書:新 課 標 第 一 網

③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

教師:我們到哪里去取太陽能?怎樣獲取呢?(只要太陽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陽能,不用專門去尋找;只要用東西接收就行了,不需要挖掘開采)

教師:很好,所以太陽能的第3個優點是:

板書:

④使用太陽能安全、不污染環境。

太陽能是最干凈的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給我們帶來污染。所以,太陽能的第4個優點是:

板書:

(2)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有兩條途徑

教師先請同學議論:如何利用太陽能?然后總結。

板書:<(二)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1、把太陽能轉化成內能以供利用>(講解:例如用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等裝置把太陽能轉化成內能來做飯、燒水等等,也可用集熱器把水加熱,產生水蒸氣,再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這就叫太陽能熱電站。)

(講解:例如用硅光電池——也叫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已很廣泛,像人造衛星上的電源、太陽能汽車上的電源,小型電視機、計算器上的電源,城市道路路燈的電源等等都可用太陽能電池,我國還用太陽能電池做航標燈的電源,鐵路信號燈的電源等等)

(3)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教師:既然太陽能有那么多優點,為什么不大量推廣、大范圍應用呢?目前還有些技術問題沒有解決。

板書:<(三)廣泛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1、太陽能雖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講解:經計算,垂直投射到地面每平方米面積上的太陽能只有幾百瓦,所以要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必須設置龐大的收集和轉換能量的系統,目前造價還太高,影響推廣。

(講解:光熱轉換的。效率為50~60%,而光電轉換的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還要下大力氣研制高轉換效率的材料)

(4)結束語

要大規模地直接利用太陽能還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現在已取得一定成果,只要不斷努力,必將會不斷有新的進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有人預言,到21世紀,太陽能將會成為人類的重要能源之一。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太陽能

一、太陽能的優點:

1、太陽能十分巨大;

2、太陽能的供應時間十分長久;

3、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無需挖掘開采和運輸;

4、太陽能安全、不污染環境。

二、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三、廣泛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1、太陽能雖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

2、由于地球的自轉和氣候、季節等原因,太陽能的功率變化大,不穩定,給正常連續地使用造成困難;

3、目前太陽能轉換器的效率不高。

新課標高一物理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電能輸送的過程。

2、知道高壓輸電的道理。

3、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傳輸電路中電功率轉化及電損耗的計算。

四、教學方法:討論,講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通過發電機我們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葛洲壩電站通過發電機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271.5萬千瓦,這么多的電能當然要輸送到用電的地方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輸送電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1、輸送電能的過程

提問:發電站發出的電能是怎樣輸送到遠方的呢?如:葛洲壩電站發出的電是怎樣輸到武漢、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回答:是通過電線輸送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回答:是通過架設很高的、很粗的高壓電線輸送的。

出示:電能輸送掛圖,并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作介紹。

2、遠距離輸電為什么要用高電壓?

提問: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電壓呢?學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師說:這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板書:(高壓輸電的道理)

分析討論的思路是:輸電導線(電阻)發熱損失電能減小損失

講解:輸電要用導線,導線當然有電阻,如果導線很短,電阻很小可忽略,而遠距離輸電時,導線很長,電阻大不能忽略。列舉課本上的一組數據。電流通過很長的導線要發出大量的熱,請學生計算: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壓輸電線電阻約400歐,如果輸電線的電流是1安,每秒鐘導線發熱多少?學生計算之后,教師講述:這些熱都散失到大氣中,白白損失了電能。所以,輸電時,必須要盡量減小導線發熱損失。

提問:如何減小導線發熱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減小發熱q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減小輸電時間t,二是減小輸電線電阻r,三是減小輸電電流i。

提問:第一種方法等于停電,沒有實際價值。第二種方法從材料、長度、粗細三方面來說都有實際困難。適用的超導材料還沒有研究出來。排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就只能考慮第三種方法了。從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種辦法是很有效的:電流減小一半,損失的電能就降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通過后面的學習,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辦法也是可行的。

板書結論:(a:要減小電能的損失,必須減小輸電電流。)

講解:另一方面,輸電就是要輸送電能,輸送的功率必須足夠大,才有實際意義。

板書:(b:輸電功率必須足夠大。)

提問:怎樣才能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呢?

分析:根據公式p=ui,要使輸電電流i減小,而輸送功率p不變(足夠大),就必須提高輸電電壓u。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六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 =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 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 篇七

【學習目標】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功能關系導出動能的定義式,并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功能關系導出勢能的定義式,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3.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及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4.了解彈性勢能的概念。

【閱讀指導】

1.一個物體的質量為m,它在某時刻的速度為v1,那么它在該時刻的動能Ek1=__________,某時刻這個物體的速度變為v2,那么它在該時刻的動能Ek2=________,對于同一物體,速度的大小變化動能就會變化,速度是描述物體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動能也是描述物體_________的物理量,動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標”)。

2.被舉高的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所以被舉高的物體具有能量,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物體受到的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當一個物體所處的高度變化時,重力一定對物體做功。

3.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從高H處沿不同路徑a、b、c、d落下,試計算從a、b、c路徑落下的過程中,

(1)重力所做的功;

(2)物體重力勢能如何變化;變化量是多少;

(3)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結論;

(4)如果物體是從d路徑落下的。還能得出以上結論嗎?你怎么得出的?

4.物體所處的高度是相對的,因此,物體的重力勢能也總是相對于某一個水平面說的。如果我們設海拔零高度為重力勢能為零的點,那么高于海平面以上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處于海平面相同高度處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_,海平面以下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_。

【課堂練習】夯實基礎

1.質量為0.2kg的小球,以5m/s的速度碰墻后以3m/s的速度被彈回,若選定小球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則小球碰墻前的動能為_________,小球碰墻后的動能為_________。

2.兩物體質量之比為1:2,速度之比為2:1,則兩個物體的動能之比為___________。

3.關于速度與動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個物體速度越大時,動能越大

B.速度相等的物體,如果質量相等,那么它們的動能也相等

C.動能相等的物體,如果質量相等,那么它們的速度也相同

D.動能越大的物體,速度也越大

4.從離地h高的同一點將一小球分別豎直上拋、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都落到地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豎直上拋重力做的功最多

B.豎直上拋、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重力做的功一樣多

C.只有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三種情況重力做的功一樣多

D.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與重力大小和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關

5.質量為m=1kg的物體克服重力做功50J,g取10m/s2,則:

A.物體一定升高了5m

B.物體的動能一定減少50J

C.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增加50J

D.物體一定是豎直向上運動

能力提升

6.兩物體質量之比為1:3,它們距離地面高度之比也為1:3,讓它們自由下落,它們落地時的動能之比為( )

A.1:3 B.3:1 C.1:9 D.9:1

7.一質量分布均勻的不可伸長的繩索重為G,A、B兩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如圖所示,今在繩的最低點C施加一豎直向下的力將繩繃直,在此過程中,繩索AB的重心位置( )

A.逐漸升高 B.逐漸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始終不變

8.5kg的鋼球,從離地面高15m處自由落下,如果規定地面的高度為零,則物體下落前的重力勢能為__________J,物體下落1s,它的重力勢能變為_______J,該過程中重力做了_______J的功,重力勢能變化了__________J。(g取10m/s2)

第3節 動能與勢能

【閱讀指導】

1、 運動狀態 狀態 標2、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積 3、(1)重力所做的功均為WG=mgH (2) 物體重力勢能減少了。減少量均為mgH (3)重力做功重力勢能減少 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4)能 可以將d曲面分成很多小的斜面,在每個小斜面上,物體運動過程中重力做的功都為mg△h,重力做的總功就為mgH; 4. 正值 零 負值

【課堂練習】

1、2.5J 0.9J 2、2:1 3、1:3 1、BD 2、AC 3、ABD 4、750 500 250 250

高一物理教案全冊 篇八

一、設計思想

物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生活、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有著最為廣泛聯系的科學。讓學生封閉在既不聯系自然,也不聯系生產、生活,遠離科學探究樂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辯游戲”式的難題和怪題的牢籠之中,他們是不可能熱愛物理課程的。所以要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物理規律,在物理史實中領略思維的力量和美。本節課的設計特點是注重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發展,對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敢于置疑、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實驗的驗證是本節課必需要的。適當介紹一些物理學史的知識,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頓第一定律,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定律的基石,正是因為它破除了長達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才導致牛頓第二定律得出。與此同時,它本身還包含著力、慣性、和參考系這些極富成果的科學概念,成為物理學理論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過程蘊涵了重要的科學方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充分說明伽利略“理想實驗”的實驗基礎和推理過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實驗的猜想依據、推斷結果這一思維過程,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確運動和力的關系,提升對力、慣性、質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慣性是學生學習運動和力的基礎,因其抽象難懂而成為難點。新課標中本節內容對學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論述及存在的錯誤。2.認識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關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實驗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4.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能夠運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有關現象。5.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知道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6.運用慣性概念,解釋有關實際問題。在發展要求中:1.了解運動學和動力學研究角度的差異。2.會識別慣性系與非慣性系。

三、學情分析

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關鍵是如何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對力和運動的關系,從日常經驗出發,人們往往會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使學生建立起運動改變的原因在于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觀點,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在對慣性的學習中,這仍是學生難于理解的問題。許多學生把物體具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狀態的性質與物體在這種狀態下的特點混為一談。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2)理解慣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慣性而產生的簡單現象,會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2.能力、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綜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總結,把物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過程的艱難,領悟實驗加推理的科學研究方法。

五、重點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伽利略理想實驗,難點是對慣性的理解。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探究式教學,按物理史實為線索展示物理規律的形成。

七、課前準備

自制理想斜面實驗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軟鋁塑板作為軌道)、氣墊導軌。

八、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新課引入

(1)引導學生看兩張來自生活的圖片(多媒體投影):

①警察叫司機系安全帶,為什么?

②亞洲飛人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他憑什么有這種膽識去飛越氣勢磅礴的黃河呢?

(2)演示一個慣性現象的小實驗:用棒敲打疊放的象棋子。

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引起學生探求物理知識的興趣,同時為慣性的學習打下伏筆。

2.歷史回顧

首先讓同學看一個實驗:用手推車,車前進,停止用力,車停止。

設問: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此類的現象?(由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答:可能有如靜止的自行車用力踩腳踏板才開始運動,如沒有對車繼續用力,它最終會停下來。靜止的秋千用力時,它會擺動起來。停止用力時,它會最終停下來,等等。

兩種主要觀點:

1.亞里士多德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在得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后)

設問:你認為這個觀點有什么問題?(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也許有不同的觀點,由于初中已學習過這部分知識,所以學生會得到此觀點是錯誤的,但不少同學心中的疑慮還是存在的。

在學生提出的觀點后指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一直維持和統治人們的思想近兩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運動不需要力。指出亞里士多德在當時提出了很多觀點,有時候提出問題比證明一個問題更難,所以說亞里士多德毫無疑問是偉大的。

2.伽俐略的觀點:物體運動不需要力

說明:愛因斯坦增把一代一代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的努力,比作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破案過程,有時候明顯可見的線索卻把人們引向錯誤的判斷。也就是說,光憑經驗來做判斷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索運動原因的“偵探小說”里,亞里士多德正是由于憑借生活中明顯的線索引出了錯誤判斷。

設問:現在假設你是伽俐略,你會尋找怎樣的“偵察”方法去__這維持兩千年的“錯案”。引起亞里士多德錯誤觀點的“罪魁禍首”是什么呢?

(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討論思考:然后叫幾組學生代表發言)

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求物理規律的真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深刻體會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

結論:引起亞里士多德錯誤觀點的“罪魁禍首”是:摩擦力(說明自行車停下,停下不是沒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沒有摩擦力,會永遠運動下去不停,看來物體運動是不需力的)。

介紹伽俐略創造的“偵察”方法:理想斜面

這個想法是如何產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當一個小球沿斜面下滾時速度會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滾時時速度會減小,他由此猜想,當小球沿水平面滾動時,它的速度應該不增不減,實際上他發現,球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伽俐略認為: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緣故,他推理:若沒有摩擦力,球將永遠滾下去,為了說明他的思想,他設計理想斜面實驗。

(1)實驗演示理想斜面實驗整個過程(說明:主要是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

(2)再用視頻動畫演示理想斜面實驗

通過對理想斜面實驗的演示,說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時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邏輯的力量。(由于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絕對光滑的斜面,所以這個實驗是個“理想實驗”。)

盡管現實生活中沒有絕對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創造比較光滑的平面去證明伽俐略的想法:

實驗:氣墊導軌上物體近勻速的運動

視頻觀看:目前的一項體育項目——冰壺球運動,由于球運動過程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前進。

高一物理教案 篇九

(一)引入:

1、復習

(1)什么是波的反射和折射現象?

(2)波的反射和折射各遵循什么規律?

2、導入:本節課我們學習波的衍射現象。

(二)新課教學:

1、波的衍射現象:

(1)用課件演示水波的衍射現象

(2)用投影儀投影水波的衍射現象

(3)總結得到:波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做波的衍射。

2、產生明顯衍射的條件:

(1)用發波水槽演示波長相同的水波通過寬度不同的窄縫時所發生的衍射現象,并利用實物投影儀投影。

(2)觀察現象

(3)演示波長不同的水波通過寬度相同的窄縫時產生的衍射現象,并利用實物投影儀投影。

(4)觀察現象

(5)分析現象,總結得到:當孔、縫的寬度或障礙物的大小跟波長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長更小時,才能觀察到明顯的衍射現象。

(6)用CAI課件模擬2和3的現象,加深理解。

(三)衍射是波特有的現象

1、一切波都可以發生衍射;

2、在滿足一定條件時,一切波都可以發生明顯的衍射。

(四)鞏固練習

1、為什么聲波能產生明顯的衍射現象?

2、為什么光波不易產生明顯的’衍射現象?

答案:

1、因聲波波長較長。

2、光波波長很短,不易找到這樣小的障礙物或小孔。

(五)小結: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進行小結: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產生明顯衍射的條件是什么?

答案:

1、波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叫波的衍射。

2、障礙物或小孔和波長差不多或比波長小。

(六)作業:

1、波的衍射現象

2、產生明顯衍射的條件

3、衍射是波特有的現象P 18練習四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9篇《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希望可以啟發您的一些寫作思路,更多實用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我。

本文由用戶fe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2134.html

(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 |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黄大片 | 国产99久久精品 | 国产资源在线看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 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久成人精品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成人免费毛片高清视频 | 国内美女人妻一级毛片免费看 | www.久久.com|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爽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 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国产 |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 三级色黄 | 久久精品日韩 | 午夜激情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第一免费看片 | 久久久久久综合 |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 日韩 国产 在线 | 欧美精品在线看 | 精品视频国产 | 国产毛片毛片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成人播放器 | 九一午夜精品av |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 | 特级a做爰全过程片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