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篇一
教學目標 概覽
(一)知識目標
1、 使學生了解,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2、常識性介紹燃燒的條件,明確燃料完全燃燒的方法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學習圖表表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中能量變化的方法,培養觀察分析實驗、閱讀圖表的能力。通過研究性課題學習調查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家庭所用燃料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貯存”和“釋放”的理解。
教學方法:邊講邊實驗
教學過程 :
[引言] 在我們所學過的化學反應中,有的化學反應是為了制取某些物質的,比如:實驗室制取H2:Zn + H2SO4 =ZnSO4 + H2↑,而有的化學反應是為了利用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燒和氧炔焰中所發生的化學反應。化學反應所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熱量。
請同學看書P19 1-14,所以研究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板書] 第三節
一、
請同學們舉出見到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實例。
[實驗] 四人一組做課本實驗1-3、1-4
請同學們歸納實驗現象。
[小結] 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鋁片與鹽酸反應、燃料的燃燒都要放出熱量,這類反應叫做放熱反應;Ba(OH)2·8H2O與NH4Cl的反應要吸收熱量,這類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放熱反應:放出熱的化學反應
[板書] 化學反應
吸熱反應:吸收熱的化學反應
[討論]為什么有的化學反應會放出熱量,而有的化學反應卻需要吸收熱量呢?
[小結]:
1、 化學反應的特點是有新物質生成,新物質和反應物總能量不同。
2、 反應中要遵循能量守恒。
3、 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熱能形式表現即為放熱和吸熱。如果二者能量比較接近,則放熱和吸熱不明顯。
[板書] ∑E(反應物)>∑E(生成物)——放熱反應(能量釋放)
∑E(反應物)<∑E(生成物)——吸熱反應(能量貯存)
反應熱=反應物的總能量 — 生成物的總能量
[板書]二燃料的充分燃燒
[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
思考下列問題
1、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是什么?
2、燃料不充分燃燒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3、為使燃料充分燃燒,要充入足夠多的空氣。是否空氣越多越好?
4、增大燃料與空氣接觸面積可采取哪些措施?
5、煤直接燃燒會對環境造成哪些污染?
6、高效、清潔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徑有哪些?
[師生活動]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板書]使燃料充分燃燒通常需要考慮兩點:
一是燃燒時要有足夠的空氣;二是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
[討論] 1、煤易自燃,如何防止煤自燃?
2、怎樣使煤燃燒更充分?
3、常用的滅火材料有哪些?
[講述]從環境保護方面考慮,發展潔凈煤技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利用率,已成為我國及國際上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練習]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
B、反應物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時發生吸熱反應
C、Ba(OH)2·8H2O與NH4Cl 的反應是放熱反應
D、木炭在氧氣中的燃燒是吸熱反應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如果某一反應的反應物能量總和高于生成物能量總和,則該反應是吸熱反應
B、 我國目前使用最多的燃料是酒精
C、 煤炭直接燃燒不僅產生大量煙塵,而且生成SO2,導致酸雨的形成
D、 煤經過處理后制得水煤氣、干餾煤氣等,可提高燃燒效率和減少環境污染
3、1998年出現的全球溫度大幅度升高,產生了顯著的“厄爾尼諾”現象,干旱和暴雨災難危害了許多地區。為了防止氣候變暖的進一步惡化,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于1998年通過大會要求各國減少工業排放量的氣體是 (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氮的氧化物 D、氟里昂
4、能源可分為一級能源和二級能源,自然界中以現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稱為一級能源,需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間接獲得的能源稱為二級能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電解是二級能源 B、水力是二級能源
C、天然氣是一級能源 D、煤氣是一級能源
[布置作業 ] P24 習題二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篇二
第三節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2、常識性介紹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培養學生節約能源及環境保護等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化學反應解其能量變化,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2、難點: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觀點的建立。
三、教學方法步驟
本節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錄像、影碟等多媒體手段,加強學生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觀的認識,讓學生通過閱讀、觀摩、討論等學習形式,主動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具體教學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內容
[引言]
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現象是什么??(燃燒)
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鉆木取火)
[講述]
在第一節中就講到,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與火有密切的聯系,對于燃燒的探究是一個既古老而又年輕的課題,過去我們曾經研究過,現在仍然在研究,將來還會繼續研究。
為什么對燃燒這一古老的化學現象我們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為,研究燃燒中的反應、能量變化、燃燒效率及產物對環境的影響,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板書]
第三節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提問]
在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能源是那種能源?你身邊接觸到最為常見的能源是什么樣的能源?(化學反應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最為常見的能源是熱能,比如:燃燒放出的熱。)
[邊講述邊板書]
1、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
[提問]
寫出至少四個可燃物燃燒的反應。
[學生板書]
H2 + O2 —–H2O
CO + O2 ——CO2
C + O2 ——–CO2
CH4 + O2 ——CO2 + H2O
[講述]
可燃物的燃燒是最常見的有熱量放出的反應。
[提問]
什么是燃燒?(通常講的燃燒是指可燃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燃燒的條件是什么?(燃燒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可燃物與氧氣接觸;二是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
[提問]
燃燒是一種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那么,化學反應都是放熱的嗎?(不一定。)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篇三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使學生了解,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2、常識性介紹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培養學生節約能源及環境保護等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化學反應解其能量變化,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2、難點: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觀點的建立。
三、教學方法步驟
本節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錄像、影碟等多媒體手段,加強學生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觀的認識,讓學生通過閱讀、觀摩、討論等學習形式,主動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具體教學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內容
[引言]
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現象是什么??(燃燒)
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鉆木取火)
[講述]
在第一節中就講到,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與火有密切的聯系,對于燃燒的探究是一個既古老而又年輕的課題,過去我們曾經研究過,現在仍然在研究,將來還會繼續研究。
為什么對燃燒這一古老的化學現象我們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為,研究燃燒中的反應、能量變化、燃燒效率及產物對環境的影響,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
[板書]
第三節
一、
[提問]
在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能源是那種能源?你身邊接觸到最為常見的能源是什么樣的能源?(化學反應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最為常見的能源是熱能,比如:燃燒放出的熱。)
[邊講述邊板書]
1、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
[提問]
寫出至少四個可燃物燃燒的反應。
[學生板書]
H2 + O2 —–H2O
CO + O2 ——CO2
C + O2 ——–CO2
CH4 + O2 ——CO2 + H2O
[講述]
可燃物的燃燒是最常見的有熱量放出的反應。
[提問]
什么是燃燒?(通常講的燃燒是指可燃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燃燒的條件是什么?(燃燒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可燃物與氧氣接觸;二是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
[提問]
燃燒是一種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那么,化學反應都是放熱的嗎?(不一定。)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篇四
第三節 學習目標
1. 了解反應熱、熱化學方程式等概念,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原理;
2. 掌握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其注意事項。
學習過程一、自學探究1. 請回憶學過的化學反應中,哪些是放熱反應,哪些是吸熱反應? 2.從微觀(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的角度討論:為什么有些反應是放熱的,而有些反應是吸熱的? 3. 叫反應熱;反應熱用符號 表示,單位一般采用 。
在中學化學中,一般研究的是在 下,在 中發生的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 4.對放熱反應,△h為 數,即△h 0;對吸熱反應,△h為 數,即△h 0 。5.什么叫熱化學方程式?為什么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時要注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狀態? 6.舉例說明熱化學方程式與一般的化學方程式有什么區別?我們在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二、總結與評價【總結】在化學反應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通常叫做反應熱。反應熱用符號△h表示,單位一般為kj/mol。 當△h<0 時,為放熱反應;當△h>0 時,為吸熱反應。 表明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的化學方程式,叫做熱化學方程式。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時,應注意:
(1)注意△h的“+”與“-”,放熱反應為“-”,吸熱反應為“+”; (2)要注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狀態。 (3)方程式要配平,熱化學方程式各物質前的化學計量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分數,通常以燃燒1mol 物質或生成1mol h2o(l)為標準。
(4)注明反應的溫度和壓強(無注明通常指101kpa和25℃) 【評價】1.如果反應物所具有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反應物轉化為生成物時 熱量,△h 0;反之,如果反應物所具有的總能量 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反應物轉化為生成物時 熱量,△h 0。1. 4克硫粉完全燃燒時放出37kj熱量,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 3.在同溫同壓下,下列各組熱化學方程式中,△h2>△h1的是( ). a.2h2(g) + o2(g)= 2h2o(g);△h1 2h2(g) + o2(g) = 2h2o(l);△h2 b.s(g) + o2(g) =so2(g); △h1 s(s) + o2(g) = so2(g);△h2 c.co(g) + 1/2 o2(g) = co2(g);△h1 2co(g) + o2(g) = 2co2(g);△h2 d.h2(g) +cl2(g)=2hcl(g);△h1 1/2 h2(g) + 1/2 cl2(g) = hcl(g);△h2
4.在一定條件下,co和ch4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分別為:
2co(g) + o2(g) = 2co2(g);△h =-566kj
ch4(g) + 2o2(g) = co2(g) + 2h2o(l);△h =-890kj
由1molco和3molch4組成的混和氣在上述條件下完全燃燒時,釋放的熱量為( )。
a.2912kj b.2953kj &-我§www.huzhidao.com nbsp; c.3236kj d.3867kj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理解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介紹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培養學生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意識;
通過學習和查閱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國及世界能源儲備和開發;
通過布置研究性課題,進一步認識化學與生產、科學研究及生活的緊密聯系。
能力目標
通過對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
在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的現在,開發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借此培養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擴展是很難得的。注意科學開發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一章第三節。可以講是高中化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開篇,它起著連接初高中化學的紐帶作用。本節教學介紹的理論主要用于聯系實際,分別從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和能量變化等不同反應類型、不同反應過程及實質加以聯系和理解,使學生在感性認識中對知識深化和總結,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教法建議
以探究學習為主。教師是組織者、學習上的服務者、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和問題的提出者。建議教材安排的兩個演示實驗改為課上的分組實驗,內容不多,準備方便。這樣做既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教師不能用化學課件代替化學實驗,學生親身實驗所得實驗現象最具說服力。教學思路:影像遠古人用火引入課題→→學生實驗驗證和探討理論依據→確定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討論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和保護環境→能源的展望和人類的進步→布置研究學習和自學內容。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教學重點:,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的觀點的建立。能量的“儲存”和“釋放”。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影像:《遠古人用火》01/07
[過渡]北京猿人遺址中發現用火后的炭層,表明人類使用能源的歷史已非常久遠。
[板書]
一、
[過渡] 化學反應中能量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分組實驗]請學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細觀察實驗現象;③總結實驗結論;④寫出化學方程式。
(1)反應產生大量氣泡,同時試管溫度升高,說明反應過程中有熱量放出。化學反應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攪拌后,玻璃片和小燒杯粘在一起,說明該反應吸收了大量的熱,使水溫降低結成冰。化學反應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結論]
放熱反應:化學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學反應叫做放熱反應。
如 CH4(g)+2O2(g) CO2(g)+2H2O(l)
吸熱反應:化學上把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如 C(s)+H2O(g) CO(g)+H2(g)
[討論] 現代人怎樣利用化學反應?
結論:現代人利用化學反應主要是①利用化學反應中釋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學反應制取或合成新物質。
[板書]二、燃料燃燒的條件和環境保護
[學生分組討論](1)燃料充分燃燒條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點?
[結論]
(1)使燃料充分燃燒需要考慮兩點:①燃燒時要有足夠多的空氣;②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
空氣不足:①浪費資源;②產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氣,危害人體健康。
空氣過量:過量空氣會帶走部分熱量,浪費能源。
增大接觸面:改變燃料的狀態。如固體燃料粉碎、將液體燃料以霧狀噴出、固體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溫室效應;②會造成化石燃料蘊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燒排放二氧化硫,導致酸雨;④煤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煙塵。
[板書]三、現代能源結構和新能源展望
[討論] 現代人怎樣利用化學反應中釋放出的能量?
結論:人類所需要能量,絕大部分是通過化學反應產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或它們的制品燃燒所產生的。
[講述]現代能源結構。
1999年我國化石燃料和水電能源的消耗結構:
能源
煤
石油
天然氣
水電
比例
76.2%
16.6%
2.1%
5.1%
[講述]我國化石燃料與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對比。
石油儲量/1×1010t
天然氣儲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歐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蘇聯
8.3
42.5
241.0
中東
54
24.2
0
中國
2.4
0.8
99.0
[討論]我國能源結構的缺點和新能源展望(環保、防止能源危機)。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
[結論]得出以下結構。
[閱讀]能源與人類進步。
請學生閱讀教材22——23頁。
[本節課的總結和評價]——根據實際完成的情況和教學效果而定。
[尾聲]《太陽能》05/34
教學手段:
設計思想:教師應從課堂的知識傳輸者和灌輸者,變為組織者、學習上的服務者、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和問題的提出者。
板書設計: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篇六
講義三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一。反應熱 1.反應熱的有關概念 化學反應中,既發生物質變化又發生著能量變化,熱能是能量變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通常叫做反應熱。反應熱用δh表示,單位為kj/mol。 (1)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總的變化過程是放熱的叫放熱反應,δh為“-”,或δh<0。 (2)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總能量小于生成物總能量,總的變化過程是吸熱的叫吸熱反應,δh為“+ ”,或δh>0。 (3)化學反應不僅遵守質量守恒定律、電子守恒定律、而且也遵守能量守恒。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熱能形式表現即為放熱或者吸熱,如果兩者能量差比較接近,則放熱或吸熱不明顯。 2.表明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的化學方程式,叫做熱化學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既表明了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包括物質聚集狀態的變化),又表明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二。熱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和書寫 1.熱化學方程式與一般化學方程式的不同 (1)熱化學方程式各物質前的化學計量數表示的為物質的量而不是分子數,所以該計量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分數。 (2)熱化學方程式中。必須注明各物質的聚集狀態。 因為物質的聚集狀態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反應熱也就不同。如: 2h2o(g)+ o2(g)==2h2o(g);δh=-483.6kj/mol 2h2o(g)+ o2(g)==2h2o(l);δh=-571.6kj/mol 熱化學方程式不用表明“↑”和“↓”。 (3)熱化學方程式中必需注明δh以及“+”與“-”。 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時除注意以上三點外,還需注明反應的溫度和壓強,因為δh與溫度和壓強有關。但一般δh數據是在101kpa和25℃時的數據,因此一般情況下不注明溫度和壓強,即默認情況下均為101kpa和25℃。 (4)熱化學方程式是表明已完成的數量。由于δh與反應完成物質的量有關,所以方程式中化學是前面的化學計量數必須與δh相對應。如果化學計量數加倍,則δh也要加倍。當反應逆向進行時,其反應熱與正反應的反應熱數值相等,符號相反。如: 如:①c (石墨) + o2 (g) = co2 (g) δh = -393.5 kj·mol-1 ②c (金剛石) + o2 (g) = co2 (g) δh = -395.4 kj·mol-1 ③h2 (g) + 1/2 o2 (g) = h2o (g) δh = -241.8 kj·mol-1 ④h2 (g) + 1/2 o2 (g) = h2o (l) δh = -285.8 kj·mol-1 ⑤2h2 (g) + o2 (g) = 2h2o (l) δh = -571.6 kj·mol-1 ⑥h2o (g) = h2 (g) + 1/2 o2 (g) δh = +241.8 kj·mol-1 從①和②對比, 可以看出寫出晶形的必要性。 ③和④對比,可以看出寫出狀態的必要性。 ④和⑤對比,可以看出計量數不同的熱量變化。 ③和⑥對比,可以看出反應方向與熱量的關系。 三。燃燒熱和中和熱 1.燃燒熱:在101kpa時,1mol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氧化物時所放出的熱量,叫做該物質的燃燒熱。單位:kj/mol 所謂穩定的氧化物即該物質中所含的元素如c:co2(g) h:h2o(l) s:so2(g) n:no2(g) cl:hcl(aq)等。 常見的物質的燃燒熱有表可查 2.中和熱:在稀溶液中,酸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h2o,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強酸和強堿在稀溶液中發生中和反應時,1molh+與1moloh-反應生成1molh2o,都放出57.3kj的熱量。 h+(aq) + oh-(aq) === h2o(l);δh=-57.3 kj/mol 濃酸與濃堿或弱酸與弱堿溶液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h2o,其反應熱往往不等于57.3 kj/mol 四。蓋斯定律 1840年蓋斯根據一系列實驗事實得出規律,他指出:“若是一個反應可以分步進行,則各步反應的反應熱總和與這個反應一次發生時的反應熱相同。”這就是在各反應于相同條件下完成市的有關反應熱的重要規律——蓋斯定律。 hess 定律的實際意義:有的反應雖然簡單,但其熱效應難以測得。例如:c + 1/2o2 = co,是很簡單的反應,但是難于保證產物的純度,所以,反應熱很難直接測定。應用 hess 定律,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已知:c (石墨) + o2 (g) = co2 (g) (1) δh = -393.5 kj·mol-1 co (g) + 1/2 o2 (g) = co2 (g) (2) δh = -238.0 kj·mol-1 (1)式 -(2)式,得 c (石墨) + 1/2 o2 (g) = co2 (g) δh = δh -δh = -393.5 kj·mol-1 -(-238.0 kj·mol-1)= -110.5 kj/mol 例根據蓋斯定律和下列數據,計算反應①的δh值: c + o2 = co ;δh ① c + o2 = co2 δh =-393.5 kj/mol ② co + o2 = co2 δh =-283 kj/mol ③ δh 2δh 3δh1c co2 (i)co ii分析:將c 作為起始狀態,co2 作為最終狀態,則由c 生成co2 有下列兩種途徑: 由圖根據蓋斯定律,得:δh1 =δh 2 +δh 3 解:根據蓋斯定律,反應② = ① + ③ 故δh1 = -393.5 +283 = -110.5 kj/mol 即反應①的反應熱為110.5 kj/mol
練習: 1.熱化學方程式中,各化學是前的計量數表示的意義正確的是( ) a.與一般的化學等程式相同 b.只表示物質的量 c.只表示物質的量的比 d.只表示分子個數 2. 已知在1×105pa,298k條件下,2mol氫氣燃燒生成水蒸氣放出484kj熱量,下列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
a h2o(g)=h2(g)+1/2o2(g) δh=+242kj·mol-1
b 2h2(g)+o2(g)=2h2o(l) δh=-484kj·mol-1
c h2(g)+1/2o2(g)=h2o(g) δh=+242kj·mol-1
d 2h2(g)+o2(g)=2h2o(g) δh=+484kj·mol-1 3.甲烷是一種高效清潔的新能源,0.25mol甲烷完全燃燒生成液態水時放出222.5kj熱量,則下列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a.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b.ch4(g)+2o2(g)=co2(g)+2h2o(g);△h=-890kj·mol-1
c.ch4(g)+2o2(g)=co2(g)+2h2o(g);△h=+890kj·mol-1
d.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4 2克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液態水是放出285.8kj熱量,則下列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a.2h2(g) + o2(g) = 2h2o(l),δh=285.8kj/mol b.2h2(g) + o2(g) = 2h2o(g),δh=571.6kj/mol c.2h2(g) + o2(g) = 2h2o(l),δh=-571.6kj/mol d.2h2 + o2 = 2h2o,δh=-571.6kj/mol 5.沼氣是一種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時,放出445kj熱量,則下列熱化學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a.2ch4(g)+4o2(g)→2co2(g)+4h2o(1);△h=+890kj·mol-1
b.ch4(g)+2o2(g)→co2(g)+2h2o(1);△h=+445kj·mol-1
c. ch4(g)+2o2(g)→co2(g)+2h2o(1);△h=-890kj·mol-1
d. ch4(g)+o2(g)→ co2(g)+h2o(1);△h=-445kj·mol-1 6.由氫氣和氧氣反應生成1mol水蒸氣放熱241.8kj,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若lg水蒸氣變成液態水放熱2.444kj,則反應 h2(g)+ o2(g)=h2o(1)的△h= kj·mol-1,氫氣的燃燒熱為 kj·mol-1。 7.已知:①h2(g) + 1/2o2(g) = h2o(g),δh1=akj/mol ②2h2(g) + o2(g) = 2h2o(g),δh2=bkj/mol ③ h2(g) + 1/2o2(g) = h2o(l),δh3=ckj/mol ④2h2(g) + o2(g) = 2h2o(l),δh4=dkj/mol 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是( ) a.a<c<0 b.b>d>0 c.a=1/2b>0 d.2c=d<0 8.已知31g白磷變成31g紅磷放出18.39kj熱量,下列兩個反應中:
4p(白磷,s)+5o2(g)=2p2o5(s) △h= -q1 kj/mol
4p(紅磷,s)+5o2(g)=2p2o5(s) △h= -q2 kj/mol
q1和q2的關系為
a. q1>q2 b. q1=q2 c.q1<q2 d.無法確定 9.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剛石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分別為
c(石墨)+o2(g)=co2(g) △h=-393.51kj·mol-1
c(金剛石)+o2(g)=co2(g) △h=-393.41kj·mol-1
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由石墨制備金剛石是吸熱反應;等質量時,石墨的能量比金剛石的低
b.由石墨制備金剛石是吸熱反應;等質量時,石墨的能量比金剛石的高
c.由石墨制備金剛石是放熱反應;等質量時,石墨的能量比金剛石的低
d.由石墨制備金剛石是放熱反應;等質量時,石墨的能量比金剛石的高 10.已知甲烷燃燒和氫氣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如下: ch4(g) + 2o2(g) == co2(g) + 2h2o(l);δh1 2h2(g) +o2(g) == 2h2o(g);δh2 2h2(g) +o2(g) == 2h2o(l);δh3 11.常溫下取體積比為4:1的甲烷和氫氣的混合氣體11.2升(標準狀況),經完全燃燒后恢復至室溫,放出熱量為( ) a.0.4δh1+0.05δh3 b.0.4δh1+0.05δh2 c.0.4δh1+0.1δh3 d.0.4δh1+0.2δh2 12.已知下列熱化學方程式:
c(s)+o2(g)=co2(g) δh= -393.5 kj/mo1
2h2(g)+o2(g)=2h2o(g) δh= -483.6 kj/mo1
現有0.2mol的炭粉和氫氣組成的懸濁氣、固混合物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共放出63.53 kj熱量,則炭粉與氫氣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a.1∶1 b.1∶2 c.2∶3 d.3∶2 13.(XX年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北京卷)co、ch4均為常見的可燃性氣體。
(1)等體積的co和ch4在相同條件下分別完全燃燒,轉移的電子數之比是
(2)已知在101kpa時,co的燃燒熱為283kj/mol。相同條件下,若2 molch4完全燃燒生成液態水,所放出的熱量為1 mol co完全燃燒放出熱量的6.30倍,ch4完全燃燒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 。
(3)120℃、101kpa下,a ml由co、ch4組成的混合氣體在b mlo2中完全燃燒后,恢復到原溫度和壓強。
①若混合氣體與o2恰好完全反應,產生bml co2,則混合氣體中ch4的體積分數為
(保留2倍小數)。
②若燃燒后氣體體積縮小了a/4ml,則a與b關系的數學表示式是 。 14.磷在氧氣中燃燒,可能生成兩種固態氧化物p2o3和p2o5。3.1g的單質磷(p)在3.2g的氧氣中燃燒,至反應物耗盡,并放出xkj熱量。 (1)通過計算確定反應產物的組成(用化學是表示)是 ,其相應的質量為 g。 (2)已知單質磷的燃燒熱為ykj/mol,則1molp與o2反應生成固態p2o3的反應熱△h= (3)寫出1molp與o2反應生成固態p2o3的熱化學方程式: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帶來的6篇《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您可以復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檔以便編輯使用。
本文由用戶xiaoxi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