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一区二区_日本不卡视频_成人福利视频网站_中国av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人爽爽人爽爽

《囚綠記》文本解讀 《囚綠記》優秀5篇

《囚綠記》優秀5篇

《囚綠記》教案設計 篇一

《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寫成的一篇詠物 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 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 ,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 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 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由于它的寫景狀物很有特點,表達情意含蓄蘊藉,很適合 中學生朗讀、賞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編委的青睞。

一、課題《囚綠記》

二、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賞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賞能力,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讀文方法,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體驗學習的樂趣。

3、組織學生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結合作者的身世,以及當時社會狀況,感受文本對中華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三、教學設想

(一)重點

體會綠的象征意義,感受作品所傳達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對中華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二)難點

賞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賞能力,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采用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四)教具配備

多媒體展示ppt與板書相結合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學生活動: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讀準字音。

課時計劃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賞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賞能力,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讀文方法,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體驗學習的樂趣。

3、組織學生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結合作者的身世,以及當時社會狀況,感受文本對中華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二、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巴金老人在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般的心, 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 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彼褪恰肚艟G記》的作者陸蠡。作家李健吾評價他的散文時說:“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苯裉?, 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代表作, 去觸摸他那高尚的靈魂。

(二)初步感知課文,梳理文章結構。

請同學們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并參照課后第一題即:作者為什么喜歡綠?“囚綠”之后為什么又放綠?放綠之后為什么還懷綠?探討一下這篇文章的深刻內涵。并將課文劃分層次。

1、校準字音字義

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課的生字生詞,請同學試讀,如有錯音老師在糾正。

陸蠡(lǐ)

涸(hé)轍(zhe)

婆娑(pósuō)

猗(yī)

蕈(xun)菌

瞥(piē)見

⑴了截:直截。

⑵涸轍:干涸的車轍。

⑶急不暇擇:因著急而沒時間選擇。

⑷婆娑:①盤旋舞動的樣子、②枝葉扶疏的樣子③眼淚下滴的樣子。

⑸猗郁:茂盛的樣子。

(6)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2、尋綠(1~4)喜悅滿足

賞綠(5~7)快活留戀歡喜

囚綠(8~12)喜悅可憐惱怒

放綠(13)尊敬祝福

思綠(14)懷念期盼

(三)分析課文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闭埻瑢W們分析這句話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句子,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做上標記,然后我們一起分享,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找同學來講述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喜歡的原因。教師做出品評。在指出以下三個句子,老師與同學一同賞析。

1、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此時聽音頻)

“焦”清晰地寫出了作者對綠色的向往。隱含著對祖國擺脫日寇鐵蹄重獲光明的急切內心。

2、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

借比喻表達了對綠色的喜愛,喻體愛、幸福、猗郁的歲月,展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

3、臨行時我珍重的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綠”比喻成“囚人”。我釋放了被囚禁的常青藤,期望淪陷的祖國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表露。

提問:為什么要將“綠色”比作囚人?題目為什么叫《囚綠記》?

答案:(1)拘禁常青藤、不屈服于侵略和壓迫的反抗精神

(2)作者選定“囚綠”為文章命名,與文章想要表現的主題有關?!扒艟G”寫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復雜的心情,這是在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我國領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內心極度痛苦和精神上頑強抗爭的反映。

聯系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革命家、翻譯家,有散文詩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綠記》。1942年4月,日本憲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關于抗日的書籍。他當時未在場,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憲兵扣留。1942年僅34歲的陸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囚綠記》寫于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他懷念寫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從窗外牽進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但它又發現常春藤有一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的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于黑暗”。這就進一步寫出了他對綠色的愛之深和為什么愛。盧溝橋事變發生后,這就使讀者聯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體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卻固執的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便是我們堅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著作者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體會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發了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憤懣之情。同時,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愿望。

(四)綜合階段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作答,教師進行明確

1、作者為什么喜歡綠?

綠代表著生命、希望、幸福、理想,代表著生命的活力。

2、作者為什么要“囚”綠?

為了裝飾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

3、“綠”被囚前后外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綠”有什么性格特點?又象征著什 么?

被囚前:柔軟的卷須,茂密的嫩葉,纖細的脈絡、嫩芽。

被囚后:“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超原來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

(1)蓬勃生長、生命力旺盛——生命、希望

(2)固執——堅強不屈

(3)向陽——光明自由

實寫“物”,虛寫“志”,托物言志。(很有特色)

4、理解文章的深刻涵義

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期望淪陷的祖國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表露。

(五)課堂練習

仿照本文的寫作手法,描寫一種你喜歡的顏色或事物。

許久過后依舊不能忘卻曇花開放的剎那,皎潔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樣輕盈地展開自己的雙臂,擁抱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凡脫俗的精靈,不含一絲一毫的雜念,讓人窒息的美。

(六)課堂小結

《囚綠記》在主題上的貢獻,不是《荷塘月色》是對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尋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對人情的開掘,在努力開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綠記》是對人生的頓悟,在形象地揭示個人境遇與民族的命運,人性中愛欲的誤區,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發現美的歷程。 當然,我相信同學們還會有很多新的想法,這也許正是優秀作品恒久的藝術生命力吧。最后讓我把這段話送給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禁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們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八)課后作業

這篇課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氣質”,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試著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

三、板書設計

寫作思路 情感變化

賞綠(1–7) 抒 喜愛留念

囚綠(8–11) 情 無比的喜悅、愛憐

放綠(12–13) 線 尊敬祝福

思綠 (14) 索 懷念期盼

囚綠記 篇二

《囚綠記》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內涵。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4.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查找有關贊美綠的文章,并將本文與之進行比較;查找有關抗戰前期中國歷史的資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與本課在寫法、語言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自己對于綠的認識,并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標出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以便共同討論。

2.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本文的寫作目的和贊美對象,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以人們對綠的認識導入新課。

2.朗讀教學,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

1.進入新課學習。

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上節課所學的有關散文的知識,并請學生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從人們對綠的各種不同認識人手,導入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現代散文作家陸蠡及其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歷史環境,然后放《囚綠記》的朗讀帶,或者教師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細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

學生活動

1.根據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

2.積極發表自己對綠的認識和看法,如有的說“綠象征聲睨”,有的說“綠象征希望”,等等。

3.結合歷史知識想象當時社會惡劣的歷史環境,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交流自己對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認識;注意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朗讀技巧。

4.閱讀課文,劃出不能理解的字句,體會散文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這朝東的房間令人感到炎熱”,作者為什么還選擇“這朝東的房間”?

2.讓一位學生朗讀第五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贊美綠的,又如何形容其對綠色的渴望的。

3.提問:“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的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各自說明了綠色給人什么的感覺?

4.引導:作者是如此的愛綠,以致“忽然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作者為什么要“囚綠”?請同學們思考。

5.提問:作者“囚綠”后,常春藤的生長狀況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為什么感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惱怒它的固執” ?

學生活動

1.思考問題,在課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2.把文中作者贊美綠的句子找出來:“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

3.回答教師的提問,結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地體會綠色給人的感覺。

4.帶著問題閱讀第八段,并說出自己的看法:“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作者太愛綠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課文中的語言回答:“他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它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組織討論。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善意有時候是具有危險和破壞性的”。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代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對“善意有時是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愛,等等。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復習上課時教學內容,進入新課。

2.分析作者對綠的感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義。

4.引導學生比較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活動

1.復習上課時所學知識,進入新課。

2.聽講,理解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3.聽講,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過比較,了解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寫作特點。

一、朗讀本文,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以適當的節奏讀散文,回顧上節課的知識。

2.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由愛到囚的過程及其原因。

學生活動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節所學的內容。

2.暢所欲言,結合生活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為什么最后讓綠囚恢復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誠摯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2.結合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分析,并總結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即由愛到囚再到釋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過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說明“綠囚”的象征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4.提問:聯系文章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說一說,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

1.展開討論,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

2.通過教師的分析,進一步了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感受其變化的原因。

3.討論“綠囚”的象征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4.討論作者在本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分析本文作者的語言特點,結合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進行分析說明。

2.總結全文,對于敘事散文的一般特點進行總結和歸納,并與抒情散文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其區別。

學生活動

1.結合教師的分析,理解課文的重點字句,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

2.把本文與以前學的散文進行比較,加深對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寫作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本節總結

本文是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代表作,寫作者在上?!肮聧u”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

課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間,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朗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補充資料

陸蠡 (1908一1942),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幼時有“神童”之稱。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問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三個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樸,蘊藉而秀美。

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綠記 篇三

囚 綠 記(陸蠡)

背景材料

一、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臺。1919年進浙江基督教蕙蘭中學,1921年轉入浙江之江大學附中,開始閱讀文學作品并嘗試寫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學,1928年轉學到上海勞動大學機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學。

1932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學任教。寫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過3本散文集。

《海星》中幾乎全部是散文詩似的篇章,表現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回憶、幻想與沉思,文字清新純樸?;\罩著孤獨和空虛的情緒?!吨竦丁分械囊恍┢拢黾恿爽F實主義的色彩,并寫了走向反抗的農民。筆調憂傷憤懣?!肚艟G記》寫于抗戰爆發之后,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贊。

1942年4月,日本憲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關抗日的書籍。他雖然當時并未在場,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憲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熱愛生活,追求光明(劉一新)

文如其人。陸蠡是一位對生活極為嚴肅認真的老實人。1942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為了追回書刊,他親自去巡捕房交涉,結果被日本特務機關秘密殺害。據說,日敵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回答不贊成。最后問他對于大東亞的看法,他認為“一定失敗”。正是這種民族的骨氣,堅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貯滿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李健吾在《陸蠡的散文》一文中說:“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p>

陸蠡的散文“得到了讀書界的重視”(巴金語),《囚綠記》更為人們所稱道,原因是它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藝術上也閃爍著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結構。文章的開篇不是采用破題法,開門見山,點出題旨,而是用冒頭法,從去年夏間的事情,娓娓道來,逐層展開。先寫“我”何以一下子就選定這簡陋、炎熱的房間,接著補敘理由:能見到一片綠影。進而寫“我留戀于這片綠色”,并極寫“我”對綠色之愛,作者于“山窮水盡”之處,用“忽然”一詞,異峰突起,把文章推進中心:囚綠。其間穿插“我”在鄉間草屋床下的嫩綠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拔摇卑l現“綠友”追求光明,永遠向著陽光,要是沒有陽光,它就枯萎變色。至此,作者才借寫綠友點出“文眼”:它是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決定開釋這綠友。最后以懷念這圓窗和綠友作結。末了的一個問號,含蓄雋永,令人深省。其間,疏密相間(如細寫“囚綠”,略寫”念綠”),虛實相生(如把裝飾“實”的房間的綠移就來裝飾“虛”的心情),富有變化。作者這樣匠心地安排,精巧謹嚴,平實自然,同時又平中見奇,出奇制勝。

深沉婉轉的抒情。作者是個富有強烈愛憎的斗士。沉默、內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當時。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島”的上海。日本帝國主義的浸略,把他與廣大文化戰士隔離了開來。這使“我”感到“孤獨”。但作為一個永不屈服于黑暗、強烈追求光明的戰士,他是不會感到“孤獨”的。文章寫的是古城北平,但作者那難言的苦衷和良苦的用心,我們還是能體會得到的。在這民族危亡之際,作者的心情悲切痛苦。他巧妙地借愛戀綠色——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發了作者對光明自由生活的愛,和對窒息我們民族生機的日本強盜的恨。生長在天空底下的植物,把它移到黑暗的室內,尚且都要變成細瘦、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那么,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類,尤其是酷愛自由的中華民族,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囚禁在這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那他們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植物的本性是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堅強民族。作者以深沉委婉的筆觸,極贊了我中華民族忠貞不屈的氣節。綠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終究要回來。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作者堅信日本強盜終將要被趕出去,總有一天,他會和他的綠友見面。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綠友,怎么會和追求光明的“我”面生呢。平淡的文字,飽蘸著作者熾烈的感情。我們讀后像喝龍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欖,回味無窮。

純樸清麗的語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筆寫來,文字純厚質樸?!熬G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從“伸長”“攀緣”“舒放”,層層遞進,而整個句子,整中有散,長短交錯,讀起來既簡潔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畫家調和色彩那樣運用詞語,準確地描繪出絢麗多變的色彩。綠有“嫩綠”“柔綠”,黃有“嫩黃”“瘦黃”,等。新奇貼切的比喻的運用,更為文章增輝添色。

(選自《散文寫作藝術指要》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

【示范教案】

囚 綠 記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以感情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寫法。

2.學會體味散文隱含意的方法,領悟意境美。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繪形繪色的描寫的特點。

2.通過學習,掌握景物描寫抓住特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領悟課文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教學設想

一、細致精彩的景物描寫是課文“出彩”之處,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了繪形繪色的描寫藝術特色。

二、作者在寫景敘事的過程中還或隱或顯地表達感覺、感受,這些感覺、感受是與寫景狀物相融合并貫穿課文始終的,因此要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線索自行領悟,挖掘出課文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三、可采用讀與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逐步掌握要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本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繪形繪色的描寫的特點。

2.學會體味散文隱含意的方法,領悟意境美

難點:

領悟課文隱含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習本文以感情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寫法;學會體味散文隱含意的方法,領悟意境美。

2.學習本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繪形繪色的描寫的特點;通過學習,掌握景物描寫抓住特征的能力。

3.領悟課文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二、整體感知

(一)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臺。1919年進浙江基督教蕙蘭中學,1921年轉入浙江之江大學附中,開始閱讀文學作品并嘗試寫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學,1928年轉學到上海勞動大學機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學。

1932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學任教。寫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過3本散文集。

《海星》中幾乎全部是散文詩似的篇章,表現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回憶、幻想與沉思,文字清新純樸。籠罩著孤獨和空虛的情緒?!吨竦丁分械囊恍┢?,增加了現實主義的色彩,并寫了走向反抗的農民。筆調憂傷憤懣?!肚艟G記》寫于抗戰爆發之后,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贊。

1942年4月,日本憲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關抗日的書籍。他雖然當時并未在場,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憲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文章的基本結構和內容要點。

本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

1.尋綠(1~4段)。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在綠枝條出現之前交代一下背景。這背景是很寒傖的。但有了綠枝條。就頓然有了生氣和活力。第4段反復三次提及“綠影”,盡管只是寥寥幾筆,但富有詩意。綠在此時還只是“影”。另外,一些表達情感態度的詞語,如”喜悅而滿足”“歡喜”“喜悅”等,也給綠帶上了情緒色彩,物我之間初相映照。

2.觀綠(5~7段)。開始對綠枝條直接描寫?!坝^”者行為有:“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等。“被觀者情狀有:伸須、攀緣、舒葉、凋謝。“觀者”心態有:“懷念”“快活”“留戀”“歡喜”“急不暇擇”“視同至寶”“面壁成歡”等。這一部分是以寫心理活動為主,所謂“觀”的對象和“觀”的行為倒成為其次,成為抒情的依托。

3.囚綠(8~12段)。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變化的五個階段。第8段寫作者引綠入室。敘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皟芍{液豐富的柔條”措詞甚好,很形象,富有質感。第9段寫發現“生的歡喜”。外加一個聯想,從前鄉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寫綠條執意向外。觀景甚細。第11段寫綠條漸瘦漸弱。描寫綠枝條衰敗過程。第12段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囚綠至此結束,情感回到原來的喜綠狀態。

五個階段寫實景伴隨著寫心理、寫情感。開始囚綠時歡喜,發現綠枝條抗爭后執意囚之,既憐愛又惱怒,但最終打算釋放。

4.放綠(13段)?!氨R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心和照看突然暫停,變成求生的謀劃。最后“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5.懷綠(14段)。一年后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設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本文寫法上的特點:第一,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只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第二,敘事有波瀾。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后放生。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第三,含蓄蘊藉,深沉厚重。作者與繹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該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2.【提問】課文既然劃分為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五個層次,可為什么作者給文章命名“囚綠記”?

【明確】選定“囚綠”來給文章命名,這與文章想要表現的主題有關。文章的五個層次中,“囚綠”寫綠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復雜的心情,這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我國領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的內心極度痛苦和精神上堅決反抗的反映。

3.【提問】綠枝條日見憔損,“我”卻不愿意開釋它,如何理解這種“魔念”?

【明確】文章寫出了綠枝條的憔損過程:“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睂懙梅浅<氈卤普?。同時也寫了“我”的“魔念”:“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奔词故且粋€普通人,也會對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懷有憐惜之情,而“我”卻缺乏對外界生命的同情憐憫之心?!澳睢狈从沉恕拔摇钡囊环N自私和偏執、較為陰暗的心理。當然,所謂自私、偏執、陰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還是開釋了綠枝條。

4.【提問】在作者眼里,綠枝條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作者描寫綠枝條,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著感情與想像。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這些特點既有現實依據,又有作者的美化、擬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綠枝條當作人來寫的。

囚綠記 篇四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2分)

急不暇擇(  ) 移徙(  )  淅瀝( ?。∈[蘢( ?。?/p>

2.依據課文內容填空。(2分)

⑴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        ,依舊        ,依舊        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

⑵它漸漸失去了  的顏色,變成  ,變成  ;枝條變成   ,變成   ,好像病了的孩子。

3.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用得不正確的一句是( ?。?分)

a、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年華。

b、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

c、我不得不變更的計劃……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

d、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4.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哪一種較不適宜?如果你都不同意,請在d的后面寫出你的理解。(3分)

a、以常春藤來象征作家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追求光明的形象,從而表達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執著的愛國主義情懷。

b、因為愛一樣東西至于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共性,可愛而愚蠢。對于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來說,讓它生活在最合適的環境,即是一種真愛、最愛,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c、像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d、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3分)

⑴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

⑵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著雨水。(    ?。?/p>

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    ?。?/p>

6.填在空缺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2004年包頭試題)(2分)

置身于一方有書的天地,觸目那些或發黃或簇新的書籍,它睿智的靈光會將我們的眼睛映照得       。打開書,走進      的思想叢林,我們便會頓覺異香彌漫,      ,總能在油墨的芬芳中感悟些什么。當我們與書中那      的人和事交融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便會發覺生命曾經隱忍的種種深義。

a.炯然有神  五彩繽紛  陶然自得  形色各異

b.炯然有神  五彩繽紛  沁人肺腑  形色各異

c.目光炯炯  五光十色  陶然自得  形色各異

d.目光炯炯  五光十色  陶然自得  形形色色

7.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2004年包頭試題)(2分)

a.我校深化教學改革,改善師資隊伍,優化教學條件,強化管理體系,形成了正確的教學思想和辦學特色。

b.專家們呼吁,每個人都要坦率地面對心理問題,像追求軀體健康一樣去追求心理健康。

c.研究證實:孩子挑食偏食只與后天養成的習慣有關,而并非先天遺傳所致。

d.在水果中除了堅果的鈣、鐵、磷含量比蔬菜高外,一般都低于蔬菜含量。

第二部分:

(一)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房間*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里的伙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貝飴逃埃芯醯揭恢窒蒼?,便簲繐]桃傻鼐齠訟呂?,这样的了綇P筆構⒗锘錛貧季媼???br>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趣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8.作者在第三段中極力描寫房間的環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3分)

9.房間是簡陋的,“我原有選擇的余地”,為什么還要選擇這個房間?(3分)

10.閱讀第五段,簡要談談作者是如何描寫自己對“綠”的喜愛的?(3分)

11.“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作者為什么會這樣說?(3分)

12.說說你對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⑴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

⑵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

(二)

遍地黃金(2004佛山試題)

①人蜷縮在濕漉漉的雨季,整個兒像一顆受潮的糖,沮喪而又無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著晴了。從南窗望去,那邊樓縫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綻出一抹黃色。還剛剛驚蟄呢,油菜花這么快就開了?中午兒子放學回家,進門就說,路邊的菜花約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黃了!下午乘車去市郊,果見滿畈滿坡一片片明艷的黃,一種生命的喜悅油然灌注全身。

③幾乎已成條件反射,人一見到油菜花,憂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從小年年見,但著意關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發生病變,每周需去武漢兩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復治療。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樣陰晦,人默坐車上,打不起丁點精神,對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對生命也沒有更多的留戀。就是這個時候,對車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時候的感覺,那種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變得輕松許多。它那濃郁的生氣無形中感染了我,喚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戀的呀!從此,每年油菜花開時節,雖是行走艱難,也要拄著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癥呢。

④要論好看,任何一種單朵的花都會比單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單朵的油菜花細小單調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讓我有了生命的感動,是因為這些花是以集團軍的面貌出現的,顯現出一種浩浩蕩蕩的生機,一種攻城略地的氣勢,一種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征。

⑤多少個響晴天,我戀戀地望著窗外,對妻子說,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頭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論高的矮的,壯的瘦的,一例頑強地展示著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們的黃,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種嫩黃,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種老黃,那是一種青春的黃,黃得明凈,黃得酣暢,黃得秀樸,黃得平凈如水,黃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給它取了個名字:女兒黃!燦爛的黃花下面,是綠得發暗的稈和葉,青蔥的生命高擎著純情的黃,托展著一個欣欣向榮的季節的美麗扉頁。黃花滿眼,清芳撲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覺自己也變成了一株充滿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風吹,它前謝后繼地開著,整體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長些。菜花開了,再陰晦的日子也不難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風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會灑滿陽光,它們其實就是活的香的陽光!更多的時候,我于戶內凝望菜花,在病榻上斜*著,看書倦了,總喜歡透過窗子看對面樓縫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種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謝了,沒有畫家會為我在窗外畫一片女兒黃,但我不會再陰郁,花事一過,就是青陽朗朗的夏季了,陽光里流淌著無盡的菜花黃。我本質上仍是個農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節,更是收獲的季節,我收獲遍地黃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盡的黃金!

(選自2004年3月長江文藝出版社《中國精短美文100篇》,有刪改)

13、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2分)

14、第④⑤段中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油菜花?請概括回答。(2分)

15、第⑤段寫油菜花的黃,為什么還要寫柳芽的黃、菊花的黃、葵花的黃?(2分)

16、概括說明油菜花對“我”生命態度產生的重要影響。(2分)

17、文章主要內容是寫油菜花,卻以“遍地黃金”為題,說說你的理解。(2分)

(三)

又是綠色稠密的季節,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沉浸在綠色遐思之中。

我愛綠色,我愛這有著無限生命力,充溢著旺盛的青春氣息滴翠的色彩。這四季的綠就像人的一生。

春天的綠(    ?。?,夏天的綠(    ?。?,秋天的綠(     ),冬天的綠(     )。

我喜歡獨步于夏天的綠陰中,任憑清風輕吻我的秀發似乎吹動綠楊。欣賞柳枝搖曳的飄動。綠色草地,兩只白蝴蝶飛旋著,帶給我神思飄渺的遐想。

我喜歡金風送爽的秋天,綠葉凋零,萬般地依依不舍,打著旋,悠悠地,緩緩地,逐漸蕭疏,秋林顯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是眷戀眨眼即逝的生命么?不,每每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也要不遺余力的描繪。金秋豐收的喜悅,裝點大自然迷人的畫卷,這最后瞬間的綠,仍是美麗的。

然而,我也愛冬天的松樹,無數細小的針狀綠葉在北風呼嘯中奏響著雷般松濤。白雪飄落親吻在松樹上,一種心靈的純潔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時我會披一件綠的披風和松樹媲美。爭寵著雪的愛撫,好愜意,好灑脫。

我最愛的還是初春的綠。她似少女的初戀,如一抹柔情般稚嫩。霏霏細雨的清晨,那如云如煙的綠,似一位披著柔紗的仙子,飄飄地,柔柔地,似一杯濃濃的醇酒,一封愛情的信箋,一張溫柔含著淚水的少女面孔,給人間帶來了多少溫馨。

我喜歡綠,綠的可*,綠的謙虛,綠的寬容,綠的博大和永恒。

18.文中括號內應填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分)

a、純真  凝重  活潑  深沉

b、深沉  活潑  凝重  純真

c、活潑  純真  深沉  凝重

d、純真  活潑  凝重  深沉

19.解釋下列詞語中的加點字。(2分)

⑴遐想:

⑵不遺余力:

20.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手法。(2分)

⑴是眷戀眨眼即逝的生命么?不。(    ?。?/p>

⑵春雷般的松濤。(    ?。?/p>

⑶白雪飄落親吻在松樹上。(    ?。?/p>

⑷爭寵著雪的愛撫。(     )

21.縱觀全文,本文采用的結構方式是( ?。?分)

a、總——分  b、分——總

c、總——分——總  d、并列式

22.本文寫了四季的綠,其中略寫的是(  )(2分)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3.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是( ?。?分)

a、季節變化  b、空間轉換  c、感情變化  d、景物轉換

24.作者在文章主體部分,為何最后寫初春的綠?(2分)

25.綠的含義有哪些,請用文中詞語回答。(不超過10個字)(2分)

26.請用簡明的語句概括本文的中心。(2分)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大自然的景色是豐富多彩的。風霜雨雪,自然景觀,又極易讓人引發感慨,請以此為內容寫一個片斷,或狀物,或繪景,題目自擬,300字左右。

《囚綠記》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2.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3.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整體感知 讀寫賞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看課件中的一幅圖“綠”,請同學設想在不同情況下觀“綠”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歡樂時、憂煩時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綠,當你看到它后,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發言)]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對物的感情,常有環境和情境的限制,從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與作者的感受,一定要關注寫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課題(板書:《囚綠記》陸蠡)

3、感知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討論,引導學生再閱讀,互相提問、互相討論并達成共識,最后選幾名同學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交流。設計問題如下: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2、綠枝條有什么特點?

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時,放幾幅圖片讓同學加深對寫作背景的認識。)

二、釋題啟疑

1、“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了起來。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流出“囚”的意思并與“綠”聯系起來)

2、學生自讀

要求:自由朗讀,找出“囚綠”的相關章節,并思考囚綠之前、之后又寫了什么?劃出關鍵詞、句。最后思考下為什么囚綠 ?

三、研讀探究

1、囚之意

(1)囚綠寫在文章的8—12段

(2)囚綠的本意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樣的綠?

△綠的特點(生機勃勃)

情境設想:如果是你,看到這枝綠,會怎樣?

②作者囚綠的本意是什么?[生邊讀邊找]

△接近、親密、裝飾、比喻(8段)

△從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樣的處境與心境?[ “一枝一葉總關情”,自然界的物總會觸動和激發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這份觸動和激發又會被文人附著在物上,從而形諸文字,當讀者去讀這個含情之物時,必然可從中琢磨出作者的處境和心境] (此處可以加詩句說明,那些古人用那些枝葉表達情感的)

抑郁的心情、不順的人生;對愛、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和希望

△小結:囚綠是因為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抑郁、不順心的人對愛、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動

△ 鑒賞“牽”[作者為了得到這份愛、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個“牽”字](生討論)

牽,讓我們想到人與人的牽手,無論悲傷與幸福,不管逆境與順境,都見證著一份真愛,相濡以沫,同心、同夢、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風雨同舟。雖然牽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動作,簡單、樸素,卻包含著寧靜、充實、滿足、安慰和體貼。 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見作者愛這枝綠之深。(有深意。表述要動情。說到學生心坎上去。)

2、愛之深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還有哪些語句寫出了對這支綠的愛之深?

△[因為歡喜這片綠,我才選定了這簡陋的小房間]選房

△[熱情地歌頌綠(生命、希望、慰安、快樂)]歌頌

△[“我”的心態(懷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擇、視同至室、綠葉和我對語《白話文·www.baihuawen.cn》、快活、留戀、歡喜)]心情

△[對常春藤的細膩的美的描寫]描寫

(2)本有愛撫,本是善意,愛之深卻換來一個“囚”字,你怎么認識作者的“囚”的行為?

△對綠的愛與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

△囚綠雖是愛意,但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他的思圖占有

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和摧殘。[在愛與囚之間作者有著內心的矛盾]

(3)作者內心情感的波動

△綠的固執損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惱怒、魔念

△綠的衰變讓我覺得它的可憐,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

3.釋之理

△作者囚住了綠可他得到“綠”了嗎?他的“囚綠”如償所愿,換得了與“綠”的親近嗎?

9段的似乎“有”(“依舊”)和10段、11段的實際“無”和失去 [在愛與魔念之間,作者選擇了“釋”]

(2)找出并理解作者“釋綠”時的動作與心情

△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誠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禮贊

△“釋”仍緣于對綠的愛,并多了一份對生命的尊重,對固執不屈精神的禮贊

4.文之旨

囚綠記,由愛到囚,由囚到釋,作者寫了一次生活中的經歷,對這枝綠的愛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象征意義:

①什么是(如:明月—相思;青松—堅貞;落花—流逝)

②聯系可知,“綠”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釋綠,證明作者最終還是善待生命的,同時也包涵著這種頑強抗爭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執著必將會換來自身命運的解放。

綠字這四點做的好, 說的也透徹。

四、作者情懷(此處補充介紹作者的有關知識)

這既是在日寇鐵騎下中華民族命運和精神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陸蠡個人的精神寫照。正可謂“文如其人”。

※閱讀材料:陸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從此他就永遠沒有回來。

有家不歸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喪偶五年多后的陸蠡在上海“孤島”再婚?;檠缟?,人們第一次看見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著酒壺不怎么嫻熟地為賓客斟酒。他本來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卻丟下一句使人一想起來便不禁要流淚的話:“等抗戰勝利了,我們要買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門口,任過路的人隨便痛飲!”八年抗戰,終于如他瞻望的那樣迎來了勝利,可是陸蠡卻在他婚后的兩個月后突然地失蹤了。

陸蠡的朋友巴金、黃源、柯靈、許杰等四處打聽他的下落,登了廣告尋人。聽說他進了南京的監獄,天氣冷了,怕他受凍,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結果退了回來,退件的理由是:查無此人。

有家不歸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來,我們才知道,他負責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憲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兩名員工,為了討回一個“公道”,他竟上門說理去了,一去從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盡酷刑,日本人問:“你愛國嗎?”“我愛”“你認為日本能戰勝中國嗎?”“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據說,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氣強硬。)他的朋友吳朗西說過這樣一句話:“他的個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強暴的前面是不會低頭的。陸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愛,感召我至深的,就是這一股傻氣、正氣?!标戵坏乃?,想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陸蠡之文,一如陸蠡之人;陸蠡之人,亦如陸蠡之文。

—-劉長春《陸蠡故居》

△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靈——李健吾

△他有優美的性格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曲,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巴金

五、品讀聯想

1、從文中任選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地方來誦讀

2、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每繁茂蒼綠”。并且有了一次探問,“有一天,待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請你設想并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見面的情景。

六、總結全課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這樣的自然之物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的生命之歌。綠色,在視覺上給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了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黃金的心”。正如陸蠡自己所說:“世界上,應有高貴的東西”。這高貴的,應是人的心靈。

我想用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訴來結束今天的課:“我寧可照我的樣式說話而死,也不照你們的樣式說話而活?!薄袄щy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為那比死跑得還要快些?!?/p>

七、布置作業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習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結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樸等。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教學后記

寫在后面的話: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來說,我認為最重要一點是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教給學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導學生怎么樣地整體地把握文章的寫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詞一詞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見旨,把文章的整體美破壞無形。到最后學生:聽文不清,說文不暢,讀文無情,寫文無意,到如此地步,實在是教者的悲哀!

本文由用戶折月煮酒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4960.html

(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黄页 | 亚洲精品影视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 | 成人精品福利视频 | 久久久精品日本 | 欧美久久久久久 | 日韩资源|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天堂中文在线8 | 亚洲精品无 | 中文字幕第二十六页页 | 久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版 | 丁香伊人 | 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日韩欧美风情视频 | 久久久999成人 | 可以看的毛片网站 | 欧美1区2区3区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极品探花 | 欧美亚洲激情 | 欧美.com | 95香蕉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成人网av|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 羞羞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乱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 男女精品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 | 91伊人| 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 免费的黄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成人av| 亚洲免费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99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