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一
注入量筒,輕輕搖動幾次
3.靜置觀察(為什么要加檸檬酸鈉?檸檬酸鈉是一種抗凝劑,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觀察:1、血液是否分層?分幾層?2.各層的顏色怎樣?大致比例如何?
明的液體,約占血液總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紅色,不透明,約占血液總量的45%,兩者之間還有薄薄一層物質,呈白色。
實驗二顯微鏡下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驟:
1、.用低倍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用細準焦螺旋調準焦距,直到物鏡清晰為止
觀察與思考:
1.看到幾種類型細胞?(移動裝片找)
2.最多的是哪種細胞?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
3.最大的是哪種細胞?有無細胞核?
4.最小的是哪種?
反饋觀察結果:
學生回答實驗現象:血涂片里三種血細胞:紅細胞:量最多,呈紅色,圓餅狀,無細胞核;白細胞:最大,有細胞核;血小板:最小,無細胞核
小結:由觀察血液的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黃色液體部分叫血漿和三種有細胞結構的部分——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構成(板書)
2、三種血細胞的功能
(1)探索紅細胞的功能:
①介紹紅細胞呈現紅色的原因: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所以紅細胞呈紅色。
②血紅蛋白有什么特性?紅細胞有什么功能?
觀察演示實驗總結血紅蛋白的特性。
演示實驗:取一只試管加有抗凝劑的血液,待血細胞沉淀后,倒去上層的血漿和部分血細胞,觀察留在試管內的紅細胞呈暗紅色。然后將試管傾斜放置,十分鐘后讓學生觀察:觀察內容:斜面的紅細胞與試管底部紅細胞的顏色是否一樣?
思考:血紅蛋白有什么特性?(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斜面的紅細胞呈鮮紅色,試管底部的紅細胞呈暗紅色。)
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此現象說明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或分離的條件與氧多少有關。斜面上的紅細胞暴露在空氣中,周圍氧較多,即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形成鮮紅的氧合血紅蛋白,而底部的紅細胞接觸的空氣少,血紅蛋白尚未與氧結合,仍呈暗紅色。
得出結論:血紅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氣濃度低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氣濃度高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
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總結紅細胞有什么功能?(生:運輸氧氣的功能。)
教師指出:紅細胞除了運輸氧氣以外,還運輸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細胞的功能
.當身體某一部分被細菌感染時,白細胞是如何到達感染處?傷口化膿時流出的膿液分別含有哪些成分?(學生回答:白細胞可做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到達感染處,去吞噬病菌。傷口流出的膿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細胞。(
總結白細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
指出:白細胞計數是臨床化驗的重要項目。因為人體受病菌感染時,血中的白細胞總數高于正常,感染處也聚集大量的白細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現象:當不小心,把皮膚劃破時,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問題:為什么皮膚出血后回自然止血?(當血管受傷而流血時,血小板會在出血的傷口處聚集成團,并經傷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釋放出一種物質——凝集素,使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是可溶的,纖維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織成網,把血細胞網羅在內,形成血塊而凝固。在血塊之外,所遺留的澄清的液
體,即是血清。)
由此,同學們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結論:血小板有止血和促進凝血的作用。)教師講述: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膚劃破流血后不久就會自然止血,但有一種遺傳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難破裂,不能釋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質——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損傷,無法止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某某有點貧血,貧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正常范圍:男子平均500萬個/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萬個/立方毫米),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過少(正常范圍:男子為12—15克/100毫升,女子為10.5—13.5/100毫升)都叫貧血。
貧血患者由于血液運輸氧的能力低,影響體內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因而常常表現出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這時候應該找醫生診斷和治療。一般的貧血患者,應該多吃一些含蛋白質和鐵質豐富的食物。
4、血量與輸血
可見血液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體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過多怎么辦?
(1)血量
提問:你們知道自己體內有多少血?
一個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板書)那么,請計算一下,一個體重為60公斤的人他的血為多少?平均為多少?(學生計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為4.5千克)。(教師舉起3個1.5升可樂瓶里裝的3瓶的紅墨水說:就是這么多的血。)
人體內的血量只有維持相對的穩定,才能保證人體的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的30%,就會有生命危險。(讓學生計算一下體內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經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讓學生計算大約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還能在一定的`時期內相繼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一般喪失的水分、無機鹽在2小時內可恢復正常,血漿蛋白濃度一天左右恢復正常,紅細胞則在一個月內恢復正常。因此,一個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問:你們知道我國的義務獻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獻200毫升血,對自己來說沒有什么損害,但對那些病危躺在醫院急需輸血搶救的人來說,卻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個健康的公民都應積極參加義務獻血。(獻血的條件:獻血者須是無傳染病史、無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但同學們目前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不提倡義務獻血,當你們到了18歲后,對于每一次獻血應該踴躍報名參加。
(2)、輸血(板書)
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時候,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使病人補充血量。但輸血前一定要檢查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輸血時,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輸血后紅細胞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而給受血者帶來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輸血的原則是:應該輸同型血。(板書)L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還有其他血型系統。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輸血前應該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即受血者的血與供血者的血液相實驗,是否出現凝血現象。
三、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同學們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時還對輸血的意義有了深刻的了解。
四、板書設計:
血液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二
一、 教學目標
1、 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
2、 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運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系。
4、 說明細菌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5、 通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 究學習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學知識,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
二、 重點和難點
重點: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環保等方面的作用,說明細菌和真菌與人類有著密切關系。
難點:利用發酵技術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 課前準備
教師:自制課件示發酵作用的原理(細菌和真菌促進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發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饅頭等)。
學生:觀察發酵現象;探究食物保鮮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調查了解本地區人們在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方面的有關資料。
四、 課時分配
兩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互相討論,積極發言,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提問:細菌和真菌能夠危害動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敗變質,它污的存在對人類有沒有益處呢?
講授新課
第二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學們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各小組展示課前做的觀察實驗,并介紹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瓶中的液體不斷有氣泡冒出,使癟的氣球脹大。
提問:為什么會有氣泡冒出呢?
仔細觀看,認真分析,得出結論。
閱讀教材,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思考題。
請同學們展示課前做的觀察實驗。提問:你們觀察到什么現象?提示學生所觀察到的現象就是發酵。你能解釋這一過程嗎?演示課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轉化為酒精并產生二氧化碳。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甜酒品嘗會
同學們互相品嘗、交流經驗,互相說制作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出示掰開的面包、饅頭很松軟。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們為什么沒有吃到酒味呢?請思考課本第一題 。
肯定學生的回答,及時補充。
品嘗、評價、鼓勵。
第二課時
細菌、真菌與食品保存
展示實驗結果
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各小組積極討論,互相補充歸納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項。
了解防腐劑的使用及危害。
列舉本地區人們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進一步思考 :怎樣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請各小組展示“探究食物保鮮法”的實驗結果。對學生進行鼓勵,作出評價。
提問:1、食品腐敗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鮮食品?
指導同學觀察課本“觀察與思考”。結合已做好的探究實驗和調查資料,討論思考 :1、圖中有幾種保存食品的方法?2、說出不同的方法依據什么原理?3、你還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敗?針對本地區飲食習慣,引導同學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
認真閱讀,小組討論。
認同選擇正確的用藥方式。
關注轉基因技術在藥品生產上的應用。
正確認識科學研究與技術進步的社會價值。
指導閱讀課本76頁“抗生素今百昔”。請同學討論課本75頁練習第2題 。指導學生代科學技術在醫藥方面的應用。向學生滲透STS教育。
細菌和環境保護
認真閱讀,理解細菌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各小組交流調查的本市有關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情況及垃圾處理情況。積極思考,紛紛獻計獻策。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提示利用所學知識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
鼓勵、支持學生的行為。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4、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讓學生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2、協商和辯論這樣保護白頭葉猴。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6-3-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1、瀕臨滅絕
2、生存環境的破壞與改變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
三、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
五、作業
1、如果一個物種的所有個體都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這個物種已經()
A、滅絕B、瀕危C、受到威脅D、再生
2、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
A、遷地保護B、建立自然保護區
C、克隆D、法制管理
3、數千年前我國黃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來卻成為荒山禿嶺,植被減少的原因是()
A、地殼運動頻繁B、北方寒流長期侵襲
C、長年干旱,赤地千里D、過度開發破壞生態平衡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2.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并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3.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能力目標
1.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收集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并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教學難點
1.能夠說出引起兩種變異(遺傳變異與不遺傳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教學方法
觀察法、測量比較法、統計法、分析法、討論法等。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 大小兩個品種的大量花生;有關生物變異的多媒體或投影片。
學生準備: 收集生物的變異的資料或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關于“生男與生女”的問題,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所學的有關內容。 (注:打開投影片,讓同學們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TD vAlign=tp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知道種子的主要結構。
2、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能說出種子植物比其他三類植物占優勢的原因;
4、識別校園或本地公園內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基本步驟及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合作意識。
三、情感教育目標:
1、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過認識本地常見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認同綠色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3、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討論得出正確的科學的結論。教學難點:
一、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
二、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教學。
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生物知識積累不多,特別是實驗的機會少、動手能力差,教學在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初步的實驗方法及步驟。初一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凡事都想知道個為什么,因此,講課前安排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把學生注意力吸引過來,還能極
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與積極性。本課內容較多,學生年齡小,大腦興奮中心容易疲勞,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活動中不斷變換教學方式給予刺激和加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展示五張圖片(海帶、苔蘚、桫欏、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結種子?提問:這些植物的種子結構是相同的嗎?通過下面的觀察實驗,你會找到答案。
提示:在動手觀察之前先閱讀P83—P84實驗內容。
提醒注意:觀察種子結構的基本步驟是由表及里、先形態后結構、先宏觀后微觀。
板書:菜豆種子的結構
強調:菜豆種子的子葉是2片,且肥厚,儲存營養物質。
板書:玉米種子的結構
強調:玉米的子葉只有l片,瘦小,不儲存營養物質小結:種子的大小、形狀千差萬別,但它們的結構是基本相同的,都有種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子葉,它是幼小的生命休,是種子結構的最重要部分。
提問:你想知道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植物分布更廣,種類更多的原因嗎?
小結:低溫、干燥條件下種子的壽命可以延長。
過渡:種子植物的種類的確非常的繁多,你能說出下列種子植物中哪些種子有果皮,哪些沒有嗎?
小結:種子植物根據種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被分為二大類
演示:一組圖片(如銀杏、冷杉、塔柏、馬尾松、羅漢松、法國梧桐、女貞、夾竹桃、茶花、石榴等),以校園或本地公園植物為主。播放錄像:蒲公英、鬼針草、楊、柳、竿彬等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小結: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果實對種子起到保護作用,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總結:放CAI課件(內容: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結構,及兩種種子結構的比較)反饋:出示搶答題
學生通過識圖自己總結山種子植物的概念。(啟動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點)
請兩位同學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收集的五種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并介紹它們的名稱。(角色互換,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獲取新信息。)(啟發思考,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學生統一將胚芽涂成黑色、胚軸涂成黃色、胚根涂成綠色、子葉涂成紅色。(通過實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請一位同學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學給予評價,并評價自己的實驗效果。最后得出菜豆種子的結構。(通過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步驟同上(學生在玉米種子上涂色、展示“作品”、評價、總結)(再一次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分組討論:P841、2、3、4題,并將
答案填在書上,(在教師指導下,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閱讀P84第一段。(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判別實物(小麥、蠶豆)。比較它們的壽命,誰長誰短?
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同學收集的花生、豆角、松子、白果、蘋果、橙等實物
學生答:(略)
請十位同學快速判斷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考查學生快速反應能力,同時活躍課堂氣氛。)
看錄像,讓一個學生上講臺來充當老師,對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略)(角色互換,逐步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請一學生對剩余內容進行總結。(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學生搶答:(略)(通過搶答的形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板書提綱
一、種子植物:
1、菜豆種子的結構:2.玉米種子的結構:
種皮果皮和種皮
胚芽胚芽
胚軸胚軸
胚根胚根
子葉(2片)子葉(1片)
胚乳
二、種子植物的分類:
1、裸子植物:種子裸露,沒有果皮保護。
2、被子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中。
3、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分布更廣,種類更多。
練習反饋:
書P5練習123題,課課通P1—3
本文由用戶fe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