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 篇一
(2003-01-02 10:51:18)
節選自《昭明文選》卷四十一。這是司馬遷寫給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在現在河南滎陽市東北)人,漢武帝時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發兵殺江充。當時任安收到戾太子發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觀成敗”的罪名被漢武帝下獄,判處腰斬。任安入獄前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司馬遷利用在武帝身邊任職的條件“盡推賢進士之義”。司馬遷沒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獲罪臨刑之前,才寫了這封回信。
太史公牛馬走〔太史公牛馬走〕太史公,漢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稱。牛馬走,供驅使的人,如牛馬一般。這里是作者的謙稱。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曩(nǎng)者〕從前。辱賜書〔辱賜書〕委屈你給我寫信。這是古代書信中的客套話。辱,猶言降低了對方的身份,使對方蒙受了恥辱。,教以慎于接物〔慎于接物〕待人接物要慎重。,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意氣勤勤懇懇〕情意誠摯懇切。,若望〔望〕怨望,埋怨。仆不相師〔不相師〕不效法。相,這里指對對方。,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請略陳固陋〔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見)。。闕然久不報〔闕然久不報〕意思是拖了很久沒有回信。闕然,(時間)隔了很久。,幸勿為過〔為過〕見責。過,責備。。
仆之先〔先〕先人。,非有剖符丹書〔剖符丹書〕皇帝發給功臣特殊待遇的契券。剖符,竹制契約,分剖為二,皇帝與功臣各執其一,上寫誓詞表示永保功臣封爵。丹書,誓詞用筆寫在鐵制券契上,功臣后代子孫可憑此免罪。之功,文史星歷〔文史星歷〕太史令掌管的職務。文,文獻;史,史籍;星,天文;歷,歷法。,近乎卜祝〔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倡優畜之〕被當做樂師優伶來畜養。倡,樂師。優,伶人。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假令〕假使。〔與〕稱許,認可。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卒就死〕終于去死。卒,終于。就死,走向死亡,接受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所自樹立〕指自己立身處世的東西。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太山〕即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用之所趨異也〕因為所追求的不一樣。用,因為。趨,趨求。異,不同。。太上〔太上〕最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身〕自己。,其次不辱理色〔理色〕肌理和臉面。色,顏面。,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詘(qū)體〕卑躬屈膝。受辱,其次易服〔易服〕換上囚犯穿的衣服。古代囚服為赭色。受辱,其次關木索〔關木索〕戴上枷木囚繩之類的刑具。關,貫,指戴上。木,枷。索,繩。、被楚〔被(chuí)楚〕遭受杖刑。,同“棰”,杖。楚,荊條。受辱,其次剔毛發〔剔毛發〕剃光頭發。即髡(kūn)刑。剔,通“剃”。、嬰金鐵〔嬰金鐵〕脖子套上鐵鏈。即鉗刑。嬰,繞。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毀肌膚、斷肢體〕指遭受殘酷肉刑。古代肉刑有:劓(yì,割鼻)、(ěr,割耳)、臏(bìn,削去膝蓋骨)等等。〔腐刑〕宮刑。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傳(zhuàn)〕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這里指《禮記·曲禮》。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檻阱(jǐng)〕檻,獸圈。阱,陷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積威約之漸〕長時間的威力約束所逐漸形成的結果。威,威力。約,約束。漸,浸漬,漸進。。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即使是一個木制的獄吏來審訊,也決不去對答。議,吏議,法官的審訊和判決。對,指犯人回答審訊。,定計于鮮〔定計于鮮(xiān)也〕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殺。鮮,不以壽終。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幽于圜墻〔圜墻〕指監獄。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槍(qiāng)〕通“搶”,碰撞。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心惕息〕意思是心驚膽戰。惕,恐懼。息,喘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以〕通“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強(qiǎng)顏〕厚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西伯〕周文王姬昌。伯,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拘于羑里〔(Yǒu)里〕今河南省湯陰縣北牖城。;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五刑〕一種酷刑,即先割鼻、斬左右趾、笞殺,后梟首、(zǔ,剁成肉醬)其骨肉于市。;淮陰〔淮陰〕指韓信。韓信被封為楚王,有人告他謀反,劉邦用陳平計,揚言游幸云夢,韓信到陳地迎謁,劉邦乘機逮捕了他,送至洛陽,降為淮陰侯。,王也,受械于陳〔受械于陳〕在陳被逮捕。械,刑具。;彭越、張敖〔彭越、張敖〕彭越,劉邦封他為梁王,后疑其謀反,逮捕下獄。后被呂后所殺。張敖,張耳之子,繼父位為趙王,后亦被捕下獄。,南面稱孤,系獄抵〔抵〕抵當。罪;絳侯〔絳(jiàng)侯〕劉邦功臣周勃。劉邦死,呂后家族擅權,周勃與陳平定計共誅諸呂,立劉恒為文帝。后被人誣告,曾一度下獄。誅諸呂,權傾〔傾〕超過。五伯,囚于請室〔請室〕請罪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設牢房。;魏其〔魏其(jī)〕魏其侯竇嬰。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后與丞相田不和,下獄被殺。,大將也,衣赭衣〔赭(zhě)衣〕赭色囚衣。,關三木〔關三木〕加以頸、手、足三處的刑具。即枷、桎(zhì,腳鐐)、梏(gù,手銬)。;季布〔季布〕項羽將領,項羽敗后,季布剃發帶鉗、變姓名,賣身給當時大俠朱家為奴。后為劉邦赦免。為朱家鉗奴〔鉗奴〕用鐵束頸當奴隸。鉗,以鐵束頸。;灌夫受辱于居室〔灌夫受辱于居室〕灌夫在居室受辱。灌夫,武帝時將軍,因得罪丞相田被拘禁。居室,官署名,漢代貴族犯罪后拘留待訊問的地方。。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罔加〕受到法令制裁。罔,同“網”,法網。,不能引決自裁〔引決自裁〕引決、自裁都指自殺。“引決”也作“引訣”。。在塵埃之中〔塵埃之中〕指受屈辱的地方。,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繩墨〕這里指法律。之外,以稍陵遲〔以稍陵遲〕因而漸漸志氣衰微。以,因,因此。稍,漸。陵遲,衰頹,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氣衰微。,至于鞭之間,乃欲引節〔引節〕死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重〕慎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仆于妻子何如哉〕我對于妻室子女又怎樣呢?意思是自己并不顧念妻子和兒女。?且勇者不必死節〔死節〕死于名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何處不勉焉〕意思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勉勵自己不受辱。!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去就〕舍生就死。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縲紲(léixiè)〕指捆綁犯人的繩子,這里指代囚禁。縲,大繩。紲,長繩。之辱哉!且夫臧獲〔臧獲〕古人對奴婢的賤稱。罵奴曰臧,罵婢曰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糞土之中〕與上文“塵埃之中”義同。之中而不辭者,恨〔恨〕遺憾。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代顯露。沒世,終結一生。表,顯露。。
古者富貴而名摩〔摩〕通“磨”。〔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倜儻,卓越、灑脫不拘。稱,稱道。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拘在里而推演了《周易》。相傳文王推演伏羲的八卦為六十四卦。而演《周易》;仲尼厄〔厄〕困窮。這里指孔子晚年感嘆自己主張不得實行。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賦〕鋪述,這里指創作。《離騷》;左丘失明〔左丘失明〕左丘明瞎了。此事史實未詳。,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孫子臏腳〕孫子指孫臏,戰國時大軍事家,因受陷害受臏刑,后世就稱為孫臏。,《兵法》修列〔修列〕編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不韋遷蜀〕不韋,呂不韋。曾為秦丞相,后被貶蜀地。做丞相時曾召集賓客編寫《呂覽》,即《呂氏春秋》。;韓非囚秦〔韓非囚秦〕韓非,戰國末韓國公子。后至秦受誣陷下獄而死。實際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大底〕大抵,大都。底,通“抵”。圣賢發憤〔發憤〕抒發憤懣。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郁結〕抑郁不舒暢。,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思來者〕想到未來。意思是讓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思垂空文以自見(xiàn)〕意思是想留下文章來表現自己的思想。空文,是與具體的功業相對而言。。
仆竊不遜〔不遜〕不謙虛。,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放失(yì)舊聞〕散亂的文獻。失,通“佚”。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稽其成敗興壞之紀〕考查它們的成功、失敗、振興、衰落的規律。稽,考訂。紀,綱紀,規律。,上計軒轅〔軒轅〕黃帝。傳說中我國遠古的君王,姓公孫,因居于軒轅,故稱“軒轅”。,下至于茲〔茲〕現在。指漢武帝時期。,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亦欲以究天人之際〕想要研究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究,推斷、研究。天,自然界。人,人類。,通〔通〕通曉。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草創〕起草稿。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傳之其人〕傳給可傳的人。,通邑〔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達。〔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責(zhài)〕通“債”。指下獄受腐刑。,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負下〕指處在屈辱的地位。負,居處。下,低下的地位。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下流多謗議〕處于卑賤地位多受指責。下流,指負罪受辱的處境。謗議,譏評議論。,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重為鄉黨所笑〕更被鄰里、同鄉所恥笑。重,更加。鄉黨,鄰里、同鄉。,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累〕積累,經歷。百世,垢彌甚耳〔垢彌甚耳〕恥辱更甚而已。垢,污垢,這里指恥辱。!是以腸一日而九〔腸一日而九〕一天中腸子要倒騰無數遍。比喻心思重重,痛苦不堪。,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樣子。〔亡〕失。,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之臣〔閨(gé)之臣〕宮禁中的臣仆,指宦官。閨、,都是宮中小門,代指宮禁。,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意思是怎么能夠自身引退過山居穴處的隱士生活呢?巖穴,指隱居山林的隱士的居處。?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從俗浮沉,與時俯仰〕意思是隨著一般人,跟著時代形勢行事。,以通其狂惑〔通其狂惑〕抒發自己的悲憤。通,達,這里指抒發。狂惑,指內心悲憤。。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乃〕卻。與仆私心剌謬〔剌(là)謬〕違背。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曼辭〕好聽的話。曼,美。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要之〕總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悉意〕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略陳固陋。謹再拜。
練 習
一 熟讀課文,說說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
二 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子照應前文,哪些句子寫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
三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課文。試以今天的觀念審視司馬遷,談談你對司馬遷的看法。
報任安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4、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
三教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 背景介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1、2節,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經節選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敘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后三段。
三、課文分析
學習第一段
1、教師范讀第一段
2、字音
頭搶地(qiāng) 伏法受誅(zhū) 暴肌膚(pù)鞭 (chuí) 圜墻(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檻(jiàn) 縲紲(léi)
3、主要詞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與死節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檻阱之中 ⑤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結 ⑦恨私心有所不盡 ⑧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這一段司馬遷重點寫了自己受刑后對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敘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歷的記載的小官,“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本來就被人看不起。現在子承父業,更是微不足道。
(2)接著寫卑策的地位帶來的結果:假如我伏法被誅的話,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螻蟻一樣渺小,我的死是無足重輕的。命如螻蟻草芥,生命有什么價值可言?
(3)引出第二個問題,人的生命價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注意,這是作者議論的核心。生命的價值是輕是重,要靠自己來選擇!
然后,擺出士人對待羞辱與生死的態度:士人,一方面潔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當羞辱加于已身的時候,決計自殺,以死保持自己純潔的名聲。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卻列舉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韓信、彭越、張敖、周勃、竇嬰、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將相受辱的事例,說明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為奇。那么,對待羞辱就一定要死節,才算保持了高尚純潔的名聲嗎?否!作者從這個角度繼續深入地論述下去。
(4)作者提出這樣的認識:人在受辱時,不一定非要為高尚純潔名聲的這種所謂“節義”而死;為了崇高的事業,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負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深知節義的含義,也敢于為節義去死,但是我現在所以忍辱屈生,是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業,實現我最大的理想。這才是生命的真正價值。
第二課時
學習第二段
1、教師范讀第二段
2、學生齊讀第二段
3、字音:慍色(yùn) 倜儻(tìtǎng)
4、詞句
①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稽:考證:紀:法紀) ②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③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④ 惟倜儻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5、思路分析:完成《史記》,實現了我人生的最大價值。
(1)作者進一步列舉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夠忍辱負重,完成流傳后世的不朽之作的業績,說明他們體現了最大的人生價值。
(2)作者說他是學習先賢,當時《史記》草創未成,就遭此災,他痛惜全書沒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無慍色,遭戮笑卻能忍耐,最后終于完成了《史記》,償還了前面受辱的債。
5、熟讀并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本段
2、主要詞句
①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②雖累百世,垢彌甚耳!③重為鄉黨所戮笑 ④身為閨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邢?
⑤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2、再讀本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發了更加難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可見,忍辱負重,茍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馬遷敢于選擇這條路,需要付出多大。
報任安書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系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現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作者生平與社會背景讀懂文意,并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復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作者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認識,能聯系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作者的品德與操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并培養高尚的人生價值觀,培養勇于面對困境百折不撓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啟發、品析、評論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作家、作平簡介
本文節選自司馬遷寫給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47歲時因為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次年受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中書令是朝廷中掌管機要的 職務,所以司馬遷的朋友任安曾寫信給他,叫他積極向朝廷推薦賢才。后來任安因事被捕下獄,司馬遷才寫了這封回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向任安詳細地敘述了自 己下獄受刑的經過,抒發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說明他忍辱茍活完全是為了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薦賢才的原因,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 殘酷。
全文反復曲折,首尾呼應,夾敘夾議,引古喻今,情真意摯,感慨極深,確實是向知心朋友傾吐表情。
本文節選了原文的開頭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點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為什么隱忍受辱茍且偷生的原因,這也是我們理解司馬遷偉大人格,理解《史記》先進思想的關鍵之處,本文雖是竹選,但仍白成體系。文章的結尾呼應開頭,點明自己不能“推賢進士”。
二、初讀文本,把握文章脈絡,感受情感。
選文逐層深入,敘議結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當今形勢。敘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議論中表現作者“隱忍茍活”而要“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偉大志向。
三、分段朗讀全文,注意結合文意中的不同語氣表達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實踐與練習。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詞語〗
【通假字】
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責—債、一≮www.huzhidao.com≯槍一一搶、以一已、罔一網;
不—否曷—何 箠—棰詘—屈見—現
【一詞多義】
相、畜、極、就、漸、用、見、顧、究、會、之、殆;
【古今異義詞】
勤勤懇懇、戲一弄、樹立、網羅、下流、妻子、夫人、糞土、恨、謗
【詞類活用】 流俗之輕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遠 暴肌膚曷足貴衣赭衣
第二課時
一、交流自主學習成果,學生合作板書,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評
二、由學生提出疑難語句,老師指導疏通文意。
〖被動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重為鄉一黨一所笑 至激于義理者不然〖省略句〗
藏之(于)名山見獄吏則頭抱地
〖判斷句〗
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三、思維分析,品味鑒賞
1、第l段的協作特色與作用
除一般的信件格式外,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理解“假令仆伏法受珠,若九牛之—一毛一,與螻蟻何以異?”在文中的含義
表面是說白己身份低微,實質上抒發自己的憤怒,并隱含自己之所以沒有自決并不是顧惜自己低賤的生命。
3、水司馬遷認為自己的生命是否有價值?怎樣才有價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一毛一,用之所趨異也
4、第2、3段是敘述自己沒有自一殺的理由,哪些語句最能表達司馬遷的情感?作者把自己的遭遇與哪些人比較,要突出什么主旨?
四、誦讀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品位作者的復雜深沉的情感。
五、練習與實踐
1、鞏固文言基礎知識
2、誦讀重點句子,寫一點評論司馬遷的話語
第三課時
一、交流自己對文本內容與司馬遷的初步認識
二、研讀第四至末段,疏通文意,解決疑難語句
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
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亦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仆以口語遭遇此禍,重為鄉一黨一所笑,以侮辱先人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三、探究品味,討論交流
1、第4段是引述古代圣賢于困厄中皆有所作為的作用是什么?
2、第5段敘述自己隱忍茍活的目的的語句是哪一句?
3、作者忍辱偷生完成《離騷》的目的是哪一句?上下呼應的句子有哪些?
4、結尾重述自己遭此慘禍的痛苦之情,對于全文意旨表達有什么作用?
回應上文點,點明自已不能“推賢進士”的苦衷,符合回信的要求,也對朋友所托之事有所交代。
四、誦讀這一部分,并背誦相關名句
五、作業與練習
1、鞏固文言知識,熟練翻譯全文
2、寫一篇300字左右短文,談談你對司馬遷的認識或感悟
3、預習新課
《報任安書》 篇四
一、 教學目的:
1、通過本單元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及四篇傳記文學的學習,了解司馬遷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了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2、《報任安書》重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所涉及的有關文學常識,寫法上融記敘、抒情、議論為一體,行文反復曲折,跌宕生姿的特點,思想上深刻的內涵。多誦讀多領悟。
3、《廉頗藺相如列傳》重在引導學生通過三個故事,體會文章結構和人物刻畫的精妙之處。
4、《屈原列傳》重在引導學生與所學過的屈原的作品進行對照閱讀,以領會屈原的精神及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還有屈原的遭遇與作者的相通之處。
5、《信陵君竊符救趙》重在引導學生列出結構提綱,舉出集中表現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論和行動,進一步了解《史記》紀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二、 教學重點:
通過本單元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及四篇傳記文學的學習,了解司馬遷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了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三、 教學難點 :
《報任安書》的閱讀理解。
四、 教學設想:
本單元的教學是新教材的安排體例,將司馬遷的作品編排在一起集中學習,并且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初中、高一、高二所學過的司馬遷的作品溝連到了一起,連同《讀本》共13篇作品。
將《報任安書》放到本單元的第一篇進行閱讀,有利于了解司馬遷的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將初中、高一、高二學過的作品進行回顧,重在了解《史記》寫人物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一篇知識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馬遷《史記》的史學性與文學性。其他三篇的傳記文學重在誦讀,并引導學生領悟司馬遷傳記文學的特點。
還可引導學生在網上查找一些資料,以拓寬學習的渠道,最后讓學生以司馬遷的文學及精神的某一點,舉行一次研究性學習報告會。
五、課時安排:12課時
六、教學步驟 :
報任安書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司馬遷寫作本文的背景,學習他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了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教學步驟 :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導入 新課,學生明確,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堅持寫完《史記》,他的這種精神在《報任安書》中充分進行了表述。作者借給朋友任安回信的機會,闡明自己受刑后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了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感情復雜,悲痛、沉郁與慷慨激烈交織。這里應明確:朋友任安之托實際上是讓司馬遷在武帝面前說情,當時司馬遷隱忍茍活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史記》,因此在文中反復的說明這個意思。
二、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將難點做上記號。
三、學生參照注釋,讀課文,感悟文中所蘊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翻譯1——3自然段,明確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教學步驟 :
一、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翻譯,明確: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遲表意。
這一段還應明確:“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司馬遷“說情”的婉轉說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心志。
二、 引導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難點。可分為四層:
1、先說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在說自己假如不選擇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誅”,在周圍人眼里,自己是罪有應得,并不能顯示自己有什么氣節。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啟下,然后列舉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說明自己受到了極大之辱。
3、接著用比喻、對比來說明人的志氣在困辱的境地中會逐漸衰微的。
4、在舉王侯將相受辱后不能自殺的例子,用來反復說明“士節”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節的話,在受刑之前就應該自殺。
三、引導學生翻譯第三自然段: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并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臧獲婢妾,猶能引決”那樣的勇氣,但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了為之獻身效命的事業。對生命和事業,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于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于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為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路。
四、小結:總之,這三段逐步說明了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五、學生熟讀1——3自然段,進一步體味復雜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翻譯4——6自然段,總結全文。
一、 朗讀1——3自然段,讀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 引導學生翻譯第四自然段。
明確:本段列舉古代被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后“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本段應用了歸納說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司馬遷“發憤著書”的思想,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跟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氣。要求學生背誦本段。
三、 引導學生翻譯第5自然段:明確:本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為了完成《史記》。從中學習司馬遷對事業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對歷史上杰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為的事跡的觀察和認識;是基于他對古代學者歷經苦難,獻身著述的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司馬遷正是從這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艱難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和前驅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進取的道路。
四、 引導學生歸納: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第一層說自己和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死了毫無價值;第二層說應該在受辱之前自殺,受刑以后再自殺已經遲了;第三層說不自殺是為了讓“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記》;第四層進一步隱忍茍活為寫《史記》的原因。
五、 引導學生翻譯第六段,讓學生找出照應前文的句子,是怎樣表現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
明確:本段是書信的結尾。司馬遷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憤懣心情,并陳說他對余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巖穴”,只能“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憤于自貶。最后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六、 朗讀4——6自然段,再次體味作者隱忍茍活、沉痛悲憤的心情。
七、 總結全文:《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起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敘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信中司馬遷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價值。
八、 布置作業 :有感情的反復朗讀課文,試以今天的觀念審視司馬遷,談談你對司馬遷的看法。
報任安書 篇五
第二課時
預習學案
一。復習前兩段
1.翻譯下列句子
(1)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
(2)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
(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2.解釋下列加點字。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二。預習3—4段
(1)吾聞之,新沐( )者必彈冠,新浴( )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 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汶汶皓皓( )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漁父莞爾( )而笑,鼓枻( )而去,乃( )歌曰:滄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學案
1.研習第3、段。
(1)齊讀第三段,同位之間相互合作,翻譯。
(2)識記重點字詞。
新沐( )者必彈冠,新浴( )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
安能以汶汶皓皓( )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3)翻譯下列句子
何故沉思高舉,自令放為?
。
(4)思考:作者說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習第4段。
(1)齊讀第四段,同位之間相互合作,翻譯。
(2)識記重點字詞。
漁父莞爾( )而笑,鼓枻( )而去,
滄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纓
(3)翻譯下列句子
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
探究提高
1.★★★閱讀課文,體會: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
答:
。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是怎樣一位形象?為何要塑造這一形象?
答:
。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現人物的性格?
答:
。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時,除了主要寫他的語言,還寫了他的行為、外貌,試從文中找出,并說明其作用。
答:
。
課下練案
比較閱讀
閱讀下面兩段文章,回答1~2題。
甲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不復與言。(《漁父》)
乙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俘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
(《報任安書》)
1.★★★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個人的認識。
答:
。
2. ★★★《漁父》和《報任安書》(節選)真實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馬遷內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請思考兩篇作品分別是怎樣表現人物復雜心情的?
答:
。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3~6題。(XX年安徽卷)
行吟閣遐想
黃秋耘
前幾天,翻出一張舊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東湖旁邊的行吟閣。這張已經開始有點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憶。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廣州,路過武漢。在一個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東湖,在行吟閣和屈原紀念館一帶盤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為什么,對于屈原,我有一種“曠百世而相感”的特別感情。從少年時代起,我就愛讀《離騷》,每讀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時候,總是“唏噓而不可禁”。不過,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離騷》的真諦,還是在直接受到聞一多先生的教誨以后。
說起來,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聞一多先生主講的《楚辭》是我最喜歡的功課之一。聞先生上課是不拘形式的,別的教師都在日間上課,他偏偏把課程排到晚間。我還記得,每當華燈初上,或者皓月當頭,他總是帶著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著:“士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為真名士!”接著,他就邊朗誦,邊講解,邊發揮。時而悲歌慷慨,熱淚縱橫;時而酣暢淋漓,擊節贊賞。與其說聞先生是以淵博學識、翔實的考證、獨到的見解吸引著我們,毋寧說他是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沉的悲憫情懷感動著我們。1935至1936年間,敵人的鐵蹄已經越過了長城。那時候,幾千里錦繡河山,幾十座繁榮城市,都已經遭受踐踏。舊時在那些暫時還沒有淪陷的國土上,南瞻北望,又何處不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艱難的歲月跟屈原的時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聞先生的孤憤高吟、長歌當哭,就更容易引發我們的共鳴同感了。有時候,我甚至感覺到:在聞先生的靈魂里就活著一個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說我那天來到了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后,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一番。我仿佛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披發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后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無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觸到與屈原有關的事物,總是情不自禁地聯想起聞一多先生的風貌。的確,他們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無論是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還是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頗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聞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幾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閣上,屈原館中,另辟一室,陳列先生的衣冠遺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創作,使這古今兩位偉大的受國詩人相得益彰,也許不見得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吧。作為一個景仰聞一多先生的學生,我是殷切地期望著的。
3.★★★作者在行吟閣畔產生了哪些“遐想”?請簡要概括。
4.★★★結合原文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對屈原“曠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發作者對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5.★★★屈原與聞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為一”,原因是什么?
答:
6.★★★★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征?這樣描寫起什么作用?
(1)特征:
(2)作用:
《報任安書》第三課時
預習學案
一。復習 3、4、5段
1.翻譯下列句子
(1)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點字。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退論書策以舒其憤:
思垂空文以自見: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草創未就,會遭此禍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二。預習6段
1.熟讀6段,結合譯文和課下注釋,把重點的字詞準確解釋寫在課本上。
2.概括第六段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學案
1.導入
司馬遷從身處逆境卻依然著書立說的先賢的身上找到了前進的動力,他不怕嘲諷,不怕輕視,他堅持著,努力著,奮斗著,終于有了那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千古絕唱,其實更多時候選擇堅守,往往比選擇放棄更難,也更令人欽佩。
2.研習第6段。
(1)齊讀第6段,同位之間相互合作,翻譯。
(2)識記重點字詞。
①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②雖累百世,垢彌甚耳!
③重為鄉黨所戮笑
④身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邪?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此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又是怎樣表現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全文的角度思考以下問題:
(1)司馬遷在李陵之禍后,受到了哪些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司馬遷受宮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后為什么仍“茍活于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下練案
一。選擇題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魏其(jī),大將也,衣(yī)赭(zhě)衣,關三木。
b.暴(bào)肌膚,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墻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縲(léi)紲(xiè)之辱哉!
d.無乃與仆(pū)私心剌(là)謬(miù)乎?
2.下列文言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a. 安在其不辱也?
b. 重為鄉黨所笑。
c.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d. 審矣,何是怪乎?
3.古人在對話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稱或謙稱,以表示禮貌或謙虛,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其他不同的一項是( )
a.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雖下愚,知其不可
4.翻譯
(1)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司馬遷認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沒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處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個社會里,只會被認為是智力窮盡,罪大惡極,不能自脫,終于被殺而已。這表達了作者對那個不平等的社會所作的悲憤的控訴。
b.司馬遷說:自己受了極其殘酷的刑罰,身體精神都難以忍受,于是他見了獄吏,要“頭槍地”“心惕息”。這說明他認為自己不是士人,沒有必要去死節。可以委曲求全,茍且偷安。
c.司馬遷列舉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說明受辱者能夠在逆境中,知恥后勇,獲得成功。
d.司馬遷認為自己因為進諫遭受這樣的奇恥大辱,以致世世代代無法洗清。說他極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腸里轉來轉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門不知道去哪里。每想起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浹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間接抒情,發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現了悲憤和不平,也表現了他忍辱負重、為史學獻身的崇高精神。
二。拓展閱讀
想起了英雄司馬遷
張末
眾所周知,司馬遷是一個極其特殊的人物。雖然太史令這個官職僅相當于今天的縣團級干部,但他卻掌握著帝國獨一無二的話語書寫特權,可以閱讀國家的絕密檔案,可以出沒于漢武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語錄和行為,直接為“偉大領袖”服務。公元前99年,在一次“擴大會議”上,由于李陵兵敗投降了匈奴,漢武帝氣得暴跳如雷,恍如一只掉進油鍋里的貓。被嚇壞了的文武大臣們翹著屁股匍匐在地上,像一群驚慌失措的耗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心領神會,于是爭先恐后爬起來,對原來的同事李陵缺席審判,展開了痛不欲生的批判。沒有資格發言的司馬遷低著頭站在那里,他看見猩紅的地毯上濺滿了白花花的腥臭無比的唾沫星子,儼然映出了世情的無限淡薄。當他正在考慮如何記錄這次缺乏公平的會議時,皇帝突然伸出了高貴的手指,說:“你發言!”
英雄耿直的司馬遷于是實事求是替李陵辯解,禍遂從口出,皇帝再次伸出了高貴的手指,怒氣沖沖地說:“我整死你!”
司馬遷被定性為“誣罔”,依據帝國的律例,當處以腰斬。
事實上,不幸陷入囹圄的司馬遷并非絕對死路一條,同樣,依據帝國的律例,他可以免除死刑:要么交納50萬錢罰金,要么接受宮刑。可憐這家伙枉當了那么多年國家公務員,不但財商低下,個人財務狀況一塌糊涂,而且情商也極其低下,親戚朋友之中竟然沒有一個人資助他,更沒人去監獄看望他。二千一百年后的一個夜晚,后生如我想像著當年這個實話實說的書生,在裝有暖氣的房間里禁不住不寒而栗。我隨手翻了一下這一天的日歷:公元XX年11月22日,農歷十月初八,節氣正逢小雪。我已無從知道司馬遷是如何度過那年的小雪之夜的,但我相信這位堅定的浪漫主義者心里一定停泊了一場天寒地凍的大雪……
我甚至替這位痛苦的史學家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半輪冷月凄美地掛在天穹,遠處野狗在低沉地嗥叫,司馬遷孤獨地坐在一間屋子(也可能是囚室)里,沮喪地打量著自己的下身,墻角一粒如豆的燈火明明暗暗地映照著他雙眉緊鎖的額頭……
他在思考什么呢?
據后來他寫給朋友的書信可知,對他而言,生存還是死亡已經不成為一個問題,重要的是他還有遠比生死更為重要的事要做——他答應過死去的父親,要寫一部大書,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包羅了人生的全部光榮與夢想、苦難與悲愴。
所以司馬遷說服了自己茍且偷生。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憤之所作也。”
二千一百年后,無數的文人墨客可能津津樂道于《史記》的文法與技巧,心悅誠服于司馬遷學養的博大與精深,但有幾人會想到他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作為一個有生命尊嚴的知識分子,在命運轉折關頭所邁出的堪稱偉大悲壯的步伐呢?!想想看,在人類文明史上,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一個人踩著自己的影子前進,提著自己的頭發飛翔!無怪乎20世紀另一個英雄魯迅大聲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誠然,在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有不憚于死的文化人,但為了理想而不憚于生而將肉身交給塵世摧殘的英雄卻沒有幾人。“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把這話說得多好!
感謝漢武帝這個蜘蛛,司馬遷終以肉身的殘缺修得了精神與功德的雙重圓滿,他憑藉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寫下了一部偉大的書,并因此引領著中國文化走向文明。所以,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永垂不朽的英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5篇《《報任安書》》,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本文由用戶楓葉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ingqu1.cn/22186.html